月海是月球表面低洼平坦的平原或盆地,总面积约占月球表面的1/4。月球上有22个月海,19个分布在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只有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共3个)。月海中并没有水,而是被松软细腻的月壤覆盖。
“玉兔二号”观测发现的撞击坑及岩石
在距今40亿年前,太阳系内部区域出现过一段“大轰炸”时期,月球曾遭遇大量小天体剧烈撞击,形成很多较大的撞击坑或盆地。
在距今30多亿年前,月球多次发生玄武岩喷发,它们填充到低洼的盆地中,形成月海,俗称“月海泛滥事件”。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是同时发生的。
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能想象到,静海就是“嫦娥”的头部,澄海、雨海组成了“嫦娥”修长的身体,风暴洋、知海、湿海则组成了“嫦娥”的裙摆,丰富海、酒海、云海是衣服上的飘带。
据说“月海”和“环形山”的称呼是伽利略给赐予的。不过第一次在月球地图(绘图)上对月海和环形山标注名称的,则是意大利人乔丹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并由此开创了月球地貌命名规则。
现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管理着太阳系内所有天体及其地貌特征的名字。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单元的命名,绝大多数以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的或根本性的贡献的已故科学家、学者、艺术家或探险家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
月球地名中的中国元素
那么月球地名中有哪些中国元素呢?目前,月球上的中国元素地名共有22处,包括14座环形山、1个着陆点、2个月溪、5个卫星坑。
以环形山为例,月球环形山的数量不计其数,仅月球正面直径超过1公里的环形山就多达30万个。
月球上的环形山
目前,已获得命名的环形山/撞击坑为1589个。其中,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14个:
毕昇(Bi Sheng)
北宋发明家,环形山直径55.27千米
蔡伦(Cai Lun)
东汉发明家,环形山直径44.89千米
张衡(Chang Heng)
东汉天文学家,环形山直径42.65千米
高平子(Kao)
天文学家(1888-1970),环形山直径34.54千米
郭守敬(Kuo Shou Ching)
元朝天文学家,环形山直径33.48千米
刘徽(Liu Hui)
魏晋数学家,环形山直径1.5千米
裴秀(Pei Xiu)
魏晋地图学家,环形山直径2.2千米
沈括(Shen Kuo)
北宋科学家,环形山直径0.9千米
石申(Shi Shen)
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环形山直径46.52千米
宋应星(Song Yingxing)
明朝科学家,环形山直径1.8千米
祖冲之(Tsu Chung-Chi)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环形山直径28.53千米
万户(Wan-Hoo)
本名陶成道,元末探险家,环形山直径53.28千米
徐光启(Xu Guangqi)
明末科学家,环形山直径0.4千米
张钰哲(Zhang Yuzhe)
天文学家(1902年-1986年),环形山直径38千米。
另有两个没有明确人物指向的名字:嫦娥(Chang-Ngo)和景德(Ching-Te)。
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郭守敬、石申、万户、高平子是在1960~1980年获得的命名,其他的实体命名都是由嫦娥工程带来的成果。
蔡伦、毕昇和张钰哲3个撞击坑是2007年“嫦娥”探月工程绕月探测成功后,中国利用获得的全月面影像数据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2010年8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