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总有一些食物能唤醒我们对节日与文化的记忆,这些传统“小食”就是点心。
那么,你知道中式糕点为何被称为“点心”吗?中式糕点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
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相传,“点心”二字来源于战场。东晋时期,一位将军为了慰劳英勇杀敌的将士,将烘制的糕饼送到前线,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二字便传开了。
历史上,对点心的记载亦有迹可循。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古籍《周礼·天官》中的“糗饵粉粢”,即由粮食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点心的雏形。在《楚辞·招魂》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其中,“粔籹”是用蜜和米面煎成的束状环形食物,“蜜饵”是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饼。
到了汉朝,“饼”类点心开始崭露头角。《四民月令》中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据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及蒸气烹饪技术。
芝麻饼也是在汉朝出现的。《释名》中“胡饼之作,胡麻着上”说的就是芝麻饼。当时的芝麻饼由烘烤而成,深受大众喜爱。而芝麻则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西方的交流为点心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开启了大融合时代,羊羹配茶成了当时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用羊肉熬制冷却而来,后来逐渐演化成豆类制成的果冻型食物,成为一道著名的茶点。
茶具造型的千层酥点心
隋唐时期,中式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了。在这之前,人们一直有八月十五祭拜月亮的习俗,不过当时的“饼”还被称为团圆饼或小饼。相传,“月饼”二字为杨贵妃中秋赏月时所赐,之后便在民间传开。
到了唐朝,糕点走向商品化。据记载,长安有不少糕点铺,还出现了专业的“饼师”,饮茶佐以点心,也在唐代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在白居易的诗中就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传统的蛋黄肉心杏仁饼
宋朝时,糕点的创新迎来新的高峰。水晶皂儿、紫苏膏、高丽栗膏、雪花酥、狮蛮重阳糕等各类点心层出不穷。当时,“糕”类点心成为重要代表,仅宋末元初《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糕类便多达几十种。另外,由于科举盛行,“进士糕”“状元饼”等专为进京赶考准备的糕点也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糕点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待客送礼的佳选。明朝时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记载:“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三大派系,争奇斗艳
在悠久发展过程中,中式糕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点心流派,“京派重油轻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嗜甜如命”就相对准确地总结了中式糕点界三大派系的特点。
其中,京派喜欢把糕点称作“饽饽”,老字号糕点铺也叫饽饽铺。“稻香村”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老字号饽饽铺之一。
鲁迅先生爱吃甜食,他寓居北京的时候就常常跑到“稻香村”解馋。据《鲁迅日记》记载,在1913年到1915年的两年时间内,鲁迅先生曾15次在稻香村购买糕点。
北京稻香村的糕点
相较而言,苏式糕点种类丰富,工艺也相对复杂,更讲究时令与新鲜,一度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而广式糕点与广东的饮茶文化密不可分,点心小巧精致、造型各异、口味清新多样、甜咸皆备。
其实,无论是哪种派别,中式糕点的诞生与流行,都与文化、礼仪和习俗息息相关。例如:饺子、年糕、元宵,是春节的传统食品;青团是清明时节的风味小吃;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祛祸避害;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吃糕,百事俱高”之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