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节日时令之外,每逢婚丧嫁娶、祭祀乔迁之类的家庭大事,也必然少不了糕点的点缀。例如:生日寿辰有“喜大八件”,由枣花、福字、禄字、寿字、喜字、卷酥、核桃酥组成,北方还要配上寿桃、寿包。而女子嫁娶生育时,则有喜饼、送子观音饼、麒麟送子饼、长命百岁饼等多种题材,寓意丰富的点心品种。
义字街晶字饼店的年糕
另外,中式糕点推崇“应时而食”,将时节、文化习俗与食物紧密结合,例如:农历二月有太阳糕、四月有玫瑰饼、五月有五毒饼和粽子、七八月是绿豆糕、水晶糕、豌豆黄;秋天是月饼和花糕;冬季做槽糕和油糕;腊月二十祭灶时,有桂花糕、关东糖、蜜供、糖瓜……小小的糕点,也在岁月的流淌中,逐渐承载起人们独特的记忆与情感。
复兴回归,再引潮流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烘焙市场都是中式糕点的“主场”。
而在这之后,随着西式烘焙涌入国内市场,一系列西点品牌开始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传统的中式点心却因为外形、口感、包装等原因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其实,中式点心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单从点心的模具中就能管中窥豹。
在汉代,中医药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也为点心制作提供了灵感。当时,“玉兔捣药”成为最重要的糕点模具形象之一,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健康养生这一理念的追求。
古人还会将节气变化反映在点心上。例如,有一种六边形点心模具,雕刻有飞虫翅膀纹饰的昆虫,头如蜻蜓,尾如蜈蚣。其中,六边形意味着“六合之内”,而昆虫则寓意着在“春雷惊百虫”的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开始萌动。
于进江收藏的模具
近年来,中式点心又有了重新“翻红”的迹象。虎头局、墨茉点心局、泸溪河等新中式糕点大受欢迎,稻香村、杏花楼、鲍师傅等老牌或资深中式点心也正重新焕发活力。
其实,无论是墨茉点心局用传统瑞兽“狮子”作Logo,还是虎头局以传统字体书写品牌名称,抑或是稻香村携手《国家宝藏》等文化类IP推出联名礼盒,都展现出中式点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历经千年发展,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上,中式点心早已枝繁叶茂。而今天,随着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消费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中式点心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未来,如何挖掘好文化要素,形成将历史与时代相融合的中式点心,或许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栏目主编:龚丹韵图片均来自新华社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作者: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