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街,是三水城市记忆中至今仍然鲜活、可以触碰又能引发无尽共鸣的一抹乡愁。但时间的笔是如此用力,在这里书写繁华,又待繁华落尽,吹散万家灯火,镌刻旧城寥廓。于是,依稀尚存的烟火气,从不掩饰它的没落;曾经的辉煌,也无法预言未来的篇章。
这样的筷子街,走进它之前,你也许会有三个问题:它就在这里了,为什么要写它?千帆阅尽又归于沉寂后,它的哪一个时刻最让人眷恋?它是老三水人的回忆角落还是年轻人的心灵树洞?
三水人民路上的一间小卖部保持着20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
曾经的辉煌
1分35秒,从三水沿江路出发,沿着东风路穿过中山路,再抵达人民一路,这是我们横跨筷子街步行所需要的时间。而先民为了营建这一片街巷,在此投下了数百年岁月。
三水筷子街,即西南街道的人民一、二路和中山路的统称,因为人民路和中山路平行,街面又窄又长,看似一双筷子,故得名“筷子街”。
据说,“筷子街”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据《三水县志》记载,人民路筑于明代,西起云秀山西段,东至如今的环城路,清代时一度改名为“高街”。1949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医院等重要机构一度沿此分布。中山路则原为肄江的冲积地,明末清初始建商铺,老三水人耳熟能详的万国酒店、西南百货商店等均分列于此。
因此,筷子街不但是三水曾经政治、商业、文化中心从河口迁至西南的历史见证,也间接回答了西南何以取代河口成为县治的疑问。
如今的筷子街仍沿街分布着大量竹筒屋。竹筒屋开间小,宽不过4~5米,进深长短不一,有的为5~7米,有的甚至可达十多米,据说最初诞生于19世纪的广州,当时的广州工商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节省门面的竹筒屋应运而生。三水自古与广州水运相连,竹筒屋的建筑技术与应用也许便是从广州传入。
其中有一间据说名叫泰兴宅的民宅,原主人曾在此开设当铺。整栋宅子水磨青砖砌就,砖缝严密,墙壁笔直,高门大窗,近百年风雨洗礼,仍未减其昔日的富丽和贵气。
如此一栋一栋紧密相连的竹筒屋,拼凑出古城旧时的模样,也依稀留下了昔日筷子街商业之繁华、人口之稠密、对外联系之密切的影子。
三水中山路上,一排老店面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时间是如此用力与较真,将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通过一栋栋建筑牢牢地“钉”在这里。它们难以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又默默求变,以前这里的街面商铺大多数是日杂铺、家具店、渔具店,但是这两年,来此处开设咖啡馆、摄影工作室的年轻人多了起来。
对老一辈人而言,筷子街是营生;对许多三水年轻人来说,筷子街是老城区的象征,是一份情怀,也是无限创意的源泉。
筷子街沿街建筑外立面已翻新,历史老街区旧貌换新颜。
心灵的共振
在广东,西樵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而西樵理学的喷薄,绕不开明代硕儒陈白沙。要想理解三水人对理学的服膺、对陈白沙的追崇,筷子街附近曾有过的西南驿是一个很好的楔子。
狭义的筷子街,只是眼前所见,以及有限的史书记载。广义的筷子街,却折叠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广袤时空。它引人入胜,慰藉千帆过尽之后的落寞,懂得处江湖之远仍忧国忧民的赤子心肠。
五百多年前的筷子街,在等着一个人的到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历史已经做了足够漫长的铺垫。
据《三水县志》记载,今新华路7巷曾出土南北朝的墓葬。由此可证,1500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居住。此外,云秀山上有唐代所建的和光寺,今人民三路一带有宋代建的濠头村。到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县时,这里已经有西南巡检司、西南驿站。
历史的悸动属于500多年前的那一天。西南驿站等来了陈白沙。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意气淋漓的《西南驿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