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十点读书(duhaoshu)
作者:夏小雨
教育似乎总是与焦虑相伴而行。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长不高长不壮,上学了,担心他们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成绩不理想,长大了,又怕他们在学校被同学欺负......
焦虑之下,家长累,孩子更累,亲子关系也逐渐由亲密变得冰冷。
于是,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孩子的全部内容。
培养的重点就在于四大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突然发现自己家里很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网友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房子很破,刮风的时候进风,下雨的时候漏雨。就在这扇矮小的窗户下,我看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的书,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即使生活如此贫困,父母始终笑对生活,鼓励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感叹说:如果真要说感谢,我只想感谢那个一无所有,还在继续努力的自己,还有,父母给我铸造的乐观底色。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心态。
好的心态,能够助力我们摆脱泥泞的现在,迈向艰难的前途,开启光明的未来,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有些父母会困惑:我当然知道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也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其实,培养孩子的个性能力,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转变。
有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认知”,意思是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信念,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解释的方式,接纳事实,放下抱怨,告诉孩子:没关系,尽力了就很好,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们的解释方式则会内化为孩子会从我们的解释中习得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从悲观到乐观,看似一字之隔,其实却隔着整个人生。
给孩子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他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活得更自在。
心情好,则事事好,心放宽,则万事安。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品行。
关于什么是好的品行,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诚实正直、表里如一、坦坦荡荡。
这才是做人、立世之根本。
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水力学的考试,得到满分。
他很有些狐疑,明明自己在运算步骤上,将Ns写成了N,怎么还能得满分呢?
拿到了试卷之后,钱学森认真看了那道题,发现自己真的是写错了。于是,他大声的说: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这份最终得分96分的试卷,成为了钱学森实事求是、诚实做人的最好印证。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钱永刚也以“诚实正直”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诚实,永远是为人之本,空有学识而为人不正的人,注定无法走得远、飞得高。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他在《我之为童子时》中,讲述了自己6岁时说谎的故事。一向慈爱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罚跪了大半夜,严厉告诫他一定不能说谎。
母亲的这段教训,梁启超一生都铭记在心,有了孩子之后,他也始终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他常说:一个不诚实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
身为父母,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做事,更要做人。
这个“教”,不仅是立规矩、严要求,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