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在言语,而在行为,不在说教,而在影响。
见过吴彦姝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真正地将岁月活成了生命的礼赞!
她的美,不是衣香鬓影映衬下的满头白发,不是青春年少霸屏下的眼角皱纹,而是一份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淡然与优雅。
她说:岁月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72岁那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吴彦姝从话剧“老兵”变成了影视“新丁”。
她将过去清零,一点一滴地学习,不摆架子,不计报酬,观察、揣摩、练习,成为了每天的工作。
常怀学习之心,永葆学习之力,是如吴彦姝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素养。
人生没有极限,年龄不应成为阻碍学习的理由,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为生命注入更多的力量。
很多家长常会为了孩子的“不爱学习”而发愁,但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厌恶学习,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好的方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从书本到社会,拓展知识宽度
带孩子走出课堂,在河边看小鱼,在公园看花草,到博物馆看历史,让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的小课堂。
第二步:从引导到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权
帮助孩子定好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自我掌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规划。
第三步:从兴趣到特长,激发孩子内驱力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从特长着眼,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让他们爱上学习。
唯有常学、常思、常想,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
斯坦福大学开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新生入学几天后,收到了家里寄来的箱子,又大又重,直接被快递员放在了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他一个人搬不动,但又不知道如何求助于他人,很无助。
妈妈打电话给宿舍的管理员,管理员最后找人帮忙把箱子搬了进去。
这个社会是互连的,没有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终其一生,他都无法脱离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关系。
良好的群体关系,不仅是“必须”,更是“锦上添花”。
俞敏洪在刚开始创业时,好几个同学从国外回来帮他:我们回来,是冲着你给我们扫了4年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就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俞敏洪主动承担了宿舍的卫生,主动为同学服务,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一做就是整整四年。
曾经听到过一位资深教师的肺腑之言:孩子人际交往决定着他们人生的成败。
带孩子步入社会,与小朋友一起,在玩耍、游戏、矛盾、争执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与尊重。
我们更要告诉孩子,真正的交际与合作,一定是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说话让人舒心,做事让人放心,行为让人暖心,这样的人,能够收获爱,当然也会播撒爱。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走的一条路,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育的路上,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托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而养育一个知识广博、积极乐观、诚实正直、善于合作的孩子,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我们着眼于未来,用我们的责任、细心和耐心,护航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愿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活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