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修修曾经玩过一款叫《A Gay’s Life》的国产游戏。这款模拟人生选择类的游戏有9个不同支线和结局,旨在让玩家体验一个中国男同性恋可能会经历的一生。当时上高中的修修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了出柜的结局。他觉得这么做理所应当。现在回头去看,即将大学毕业的修修有了新的感受。
“在游戏里答选择题,我确实能答得很好,但是在现实里,我要答的是论述题。有一种生活比游戏更艰难的感觉吧。”
游戏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当事人小朋:我觉得挺值的,虽然遭了那么多骂
小朋是成都人,在本地上学。10月25日上午9点多,他正在上计算机课,因为觉得无聊打开了微博,发现有男同玩家被挂在超话里遭受攻击。对于这种挂出当事人照片和个人信息的行为,他感到特别生气,觉得自己作为“同属性的乙女游戏玩家”,应该出来发声。
“男同就不配玩乙游?我想玩就玩了,你别管。”小朋在超话中发了一条微博。
很快,他发出的微博在《未定事件簿》超话中引起了争论。上百条攻击言论在十几分钟里迅速出现在评论和转发中。一开始,他还在评论区据理力争,但到后来,他也不再继续回复。上完课回到宿舍,他把这件事讲给室友听,大家都觉得挺不可思议。在后来的整整一天里,他的那条微博都在不断被攻击。第二天,小朋发现自己的账号被超话主持人禁言了。
该条微博下的评论和转发
事实上,小朋比我想象中的更加冷静。这不是他第一次为自己的性取向发声。小朋告诉我,他在高一那年就向家里出柜了。“当时是放学回家,在饭桌上直接讲的,啥铺垫都没有,然后家里就炸了。我爸疯狂骂我,我妈一边哭一边劝。我也在边哭边叫。”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觉得有点好笑,“好像我更疯一点。”
早早经历过这些,小朋对于一场网络骂战并不太放在心上。“看她们骂我的评论,给我一种在‘打小三’的感觉。”小朋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些乙女游戏玩家的代入感和独占欲有关。之前他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叫“同担拒否”,意思是拒绝与和自己喜欢同一个男主的玩家接触。当时他还不太理解,经过这件事,他觉得自己弄明白了。
小朋也不讳言自己玩乙女游戏时会代入主角身份。“我觉得代入感在我的游戏体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在开始玩《未定事件簿》之前也接触过其他乙游,但没能玩下去。《恋与制作人》的剧情对他来说太脱离实际了,玩起来没有沉浸感;《未定事件簿》更基于现实的设定和更独立自主的女主角,让小朋感觉自己更能代入进去。游戏里的男主总是能认真倾听女主的想法,也让他觉得自己代入的角色受到了尊重。
在游戏里,小朋也不是第一次感到敌意。去年暑假,《未定事件簿》和必胜客举办了线下联动,他带着不玩游戏的朋友一起去参加了。到了现场才发现,人山人海中只有他和朋友两人不是女性。好不容易看到有两个男生结伴过来,也是为了帮女朋友拍照。小朋觉得挺失望,但更让他难受的是队伍中其他人的表现。他听到后边的两个女生用不怎么友善的语气大声交谈:“哎呀,怎么还有男的来玩呀。”还有一位“特别高的姐姐”,不时向他投来不屑的目光。
但即便如此,小朋仍然觉得自己不会对乙女游戏和乙游玩家产生新的看法。他始终觉得抱有恶意的人是少数。“那条微博里虽然看起来骂我的比较多,但没骂的更多。你也看到了,有人在评论里支持我,结果也被骂了,那其他人可能也就不敢发声。应该还是有很多很好的人。我是这样想的。”
微博发布后,不少人给他发私信表示理解和安慰,还有来自高校社科专业的学生找到他,希望从学术角度了解他的经历。对于这些善意的关注,小朋一一回复,他觉得这些都是为自己的群体发声的机会:“我觉得挺值的,虽然遭了那么多骂。”
小朋对每条善意的私信都认真答复
修修玩过的那款游戏《A Gay’s Life》,小朋在视频网站上看完了全流程。“当时正赶上我逐渐完善自我认知的时候,这个游戏对我的冲击特别大。”他对我说,那个晚上他看哭了好多次,“尤其是男主角的奶奶去世那一段,唯一理解他的人突然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