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仍然无法彻底解释俄军如此成功的渡河行动,人们很容易相信背后有“密使外交”的影响——在俄军10月对乌克兰全境基础设施的一轮轮打击以后,乌军彻底放过横渡第聂伯河的这些俄军不打的行为,确实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不过笔者也不愿意对这类内容做过多的猜测,还是留待后续观察为妙。
无论如何,对于乌军来讲,夺回赫尔松这个俄军开战后夺取的唯一一个乌克兰州首府仍有很大的政治收益,现在俄军手里只剩下开战前就控制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和克里米亚3个乌克兰州首府,以及一大片没有州首府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完全可以将收复赫尔松地区定义为一个“大捷”,这显然提高了乌克兰方面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议价权。
但在军事意义上,乌军的收获极为有限。俄乌战场已经演变为了一种类似一战和两伊战争的,沿着固定战线挥洒火力的消耗战:由于双方的整体兵力规模相当,谁都无法集结起足够突破对方预备队的兵力突破敌军纵深;由于战线基本处于停滞,双方都依赖大规模炮击等远程打击手段,打击消耗敌军。
在补给条件越发不利的情况下,赫尔松是一个适合乌军而不适合俄军发扬火力的地区。而今乌军几乎完好无损的放跑了俄军合同兵和高技术兵器最密集的赫尔松集群,而这个集团很有可能转移到一个补给条件更好的地区继续战斗。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能否继续组织庞大的火力攻势去继续应对这支集群,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当然,俄乌冲突“政治大于军事”的情况此起彼伏,“赫尔松大撤退”虽然显得“奇迹”,但其导向的结果还需要我们后续去观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