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个细节读懂中美元首面对面)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
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中美元首首次线下会晤。
长久以来,美国没有停止对华的遏制打压,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斗争从未停止。
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将中国定义为“最主要对手”和“最严峻长期挑战”。美国还是老样子,中美为什么还要见面?
谭主在现场观察到的6个细节里,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两国本土之外见面,谁去见谁,很有讲究。
这次在巴厘岛的会晤,是美国总统拜登带队来到了中方代表团驻地。
谭主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为了这次会晤,拜登做了大量准备。
双方见了面之后,拜登也说,我同习近平主席相识多年,保持着经常性沟通,但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会晤。
美方跟中国见面的态度很积极,这和美方持续遏制打压中国的行动很是矛盾。
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会晤的开场白就开门见山,提到了“两个不符合”:
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局面不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期待。
面对这样的局面,习近平主席面对拜登也给了答案。
大国的领导人,要起到把舵定向的作用。政治家,要思考和明确同他国和世界的相处之道。
政治家,类似的词,习近平主席已经不是第一次提了。去年11月的视频会晤中,习近平主席也说,希望总统先生发挥政治领导力,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回归理性务实的轨道。
这些话,意有所指。元首把舵定向的引领力,关键是执行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告诉谭主:
美国的战略意图和执行能力层面有着一些差距。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有不同看法。中美元首面对面会晤,有助于减少误判,也能尽可能放大变化的空间和可能。
拜登这次通话中再次强调了“四不一无意”,这也是他的一贯态度,但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的困境,显然是有些人并没有落实这个承诺。
对此,习近平主席还特别提到了几个词,公开透明,光明磊落,连续性,稳定性。这显然意有所指。
中美为什么见面?从这次中方的行程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在与拜登总统会晤之后,习近平主席在巴厘岛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接下来,还要参加G20和APEC两场全球多边峰会。
中美会晤,是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一系列外事活动之一。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给谭主分析了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行程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此次出席G20峰会,不仅是中国致力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治理有效发展,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推动更多国家通过加强多边合作来解决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面临的各种困难。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世界正处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各国既需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应该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也是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应有的高度。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要善于共同化危为机。
放在G20的语境下看,尤为明显。G20领导人峰会这一机制创立的契机,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危机面前,各国秉持着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将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并且,还探索出一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拜登
G20机制本身,就是化危为机的实践。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各国需要重拾G20领导人峰会机制成立时“同舟共济”的初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离不开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