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中美关系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放在地区的语境来看,亚洲国家也希望中美两个大国关系稳定。几天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特别提醒,希望美国能与中国合作管控紧张局势。
吴心伯告诉谭主,对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讲,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会创造一个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其次,中美经贸关系改善,亚洲国家作为供应链产业链上的一环,都能从中获益。
也正因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美元首会晤现场,会有大批记者。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会惠及地区和世界。
本次会晤的消息稿中,有一句话,还是第一次提。
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双方走的是不同的路。这种不同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后还会继续存在。
这句话,点出了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不同认识的关键。世界需要多元还是一元?世界是有多种可能还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美国的思维,显然是后者。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将遏制打压中国,定为未来十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十年”。但一个大国以十年计的发展目标居然是遏制别国,多少有些悲哀。
朱锋告诉谭主,美国霸权心态的本质,就是要以美国的规则、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的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规则、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
当中国的制度和模式取得了成功,便被认为是挑战了美国正确的地位。对于这样的想法, 习近平主席也说得很清楚。
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这句话原来的表述是,宽广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从太平洋到地球,中美共存的空间不是在变小,而是在变大。
就拿贸易战来说,美国把中国看作挑战者,结果作出了战略误判,自以为一下子把中国打趴下。
结果呢,大家能看得到。针对中美贸易战,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新出了一份报告。结论,和过去四年间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对华关税在伤害美国自己。
考虑中美关系,要有战略的高度、长远的眼光与全局的思维。
放在人类文明更长远的眼光看,习近平主席常说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界容纳得下两种制度,也容纳得下不同文明。这是中国看待任何双边关系的基础,包括中美。
会晤中,中方提出了中美的相处之道,也划定了中美关系不可逾越的红线。
习近平主席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如何理解这一警示,在二十大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十大报告中,对台湾问题有一段新的表述:
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反分裂、反干涉被定性为“重大斗争”,这样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
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中的“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反对外部干涉势力现在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相关斗争也从“反对和遏制”变成了“开展”。
中美元首会晤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告诉谭主,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鉴于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这也将意味着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形势会更加严峻,斗争会更加激烈。
这些变化,已经认真研读过二十大报告的美方,想必心知肚明。个中意味,美方应该再三掂量。
前不久,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中国外交部当即宣布了8项反制措施。
在这之后,美国国防部长、财政部长、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等重要官员,都曾表示过希望重启同中方的对话。
一个细节是,在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美国不少智库都在后怕,在他们看来,佩洛西窜台这场“不明智”的政治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超出了普遍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