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双语儿童大脑的灰质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得也比单语儿童要少,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留下了更多学习的痕迹。
近来疫情反复,有些地区又不得不采用网课的形式,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又变小了。这时候,其实父母可以利用双语的动画或者视频丰富语境。看视频并不总是坏的,关键在于父母要跟着孩子一起看,一起说,多和孩子讨论看的内容。互动中的交流才真实有效。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尼姆·托特纳姆(Nim Tottenham)曾说:“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像氧气。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是如此重要。”
控制“自然”反应的能力,
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
除了语言环境能够影响孩子的整体认知水平,大脑的“抑制控制” 功能也和孩子学业成就直接相关。这意味着孩子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控制住自己的“自然”反应,包括不乱发脾气,抵制诱惑等等。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认为,这种能力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意味着人监控自身行为的能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那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获得成功。
在TikTok上被疯狂模仿的“不吃糖挑战”就是家长锻炼孩子抑制控制能力的例子。
“不吃糖挑战”源自大名鼎鼎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卡戴珊的妹妹凯莉·詹纳(Kylie Jenner)把一碗M&M巧克力豆放在三岁女儿斯托米(Stormi)面前,并答应女儿如果能在她去洗手间的期间都不吃的话,就给她另外三颗糖果。斯托米盯着碗看了50秒,在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开始唱歌鼓励自己:“耐心…耐心…耐心”并成功等到妈妈回来。
而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y)的一个说法则更形象地说明了这项能力的关键之处:要让孩子从“环境的奴隶”转变为“自我行为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抑制控制的能力和大脑中对压力敏感的区域相关,只会在感到安全、放松时得到培养。而一旦面对高压力,大脑就会启动“防御系统”,释放肾上腺素,消耗大量能量来逃跑或战斗。
什么是高压力?诸如殴打这种人身威胁肯定算。还有语言带来的心理威胁,这一点经常被忽略。
比如疫情网课期间,往往是亲子关系不断爆发大小矛盾的时候。父母高声对孩子说“别吵!”“好好上课!”这种紧张气氛下命令性的话语,孩子或许会立刻按父母说的做,但是停下的只是这个动作,做这个动作的习惯还没有被真正“停止”。
更糟糕的是,这还可能严重削弱孩子进行抽象学习的能力,甚至是学习字母表和“一加一等于二”这种最基础的知识。
抑制控制能力不足的孩子不仅自身的学习会受到影响,还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困扰。
等孩子从网课恢复到在校学习,如果孩子的理智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那学业成绩自然就差了。而其他孩子的学习,也会因为这些“不安静”“表现差”的孩子的扰乱行为受到影响。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大脑建筑师”,
激发孩子的潜能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达娜注意到,要尽可能充分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就不能懒散地等到孩子上学再关心他们的大脑。孩子们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努力接受各种各样的语言信息了。
为了创建丰富的语言环境,达娜和团队制定了一套“3T原则”谈话法,但她每次都没有一开始就为接受指导的家庭列出行动指南。相反,她总是坚持父母要先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不仅要相信孩子大脑的可塑性,更是要尽量清除一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刻板印象”。
就在今年,芝加哥大学TMW中心还收录了一项跟踪调查了10多年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中学时女孩们更倾向于选择非STEM专业,而追溯到3年级,那时女孩就在英语语言上比男孩有更多优势。
研究团队发现,在调查的900多个家庭中,女孩的父母很明显比男孩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更有信心。3-5岁的女孩们日常中的语言交流和赞赏更多,更好的抑制控制能力进一步让她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到了中学,她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学得好的非STEM科目。不过,也许父母关于数学的交流较少,没有在数学上显露优势的女孩对STEM科目则有些畏手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