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豪,建筑师、古建营造专家,
他的自宅位于杭州五云山下,
400平,两层半,
目前与太太和一只柴犬住在这里。
他花了3年时间,
以“古人的智慧”造房,
榫卯、夯土墙为脉络,
天圆地方、一窗一景为血肉。
最与众不同的是,
这栋房子在改建过程中
没有产生任何建筑垃圾——
他利用两台搅拌机,
将所有建筑废料混合后,
重新变为房屋的一部分。
搬来之后,
夫妻俩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病”,
审美之外,
这栋房子或许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的家,是克制、谦虚的,
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语言,
中国人当下的居住空间,
应该围绕身心健康来设计:
房子会呼吸,才是居住的根本。
自述:赵一豪
编辑:谭伊白
之前我们住在市中心,我太太一直有鼻炎,我也因为在设计行业30年忙忙碌碌,养成了不少的城市病。我们就想着住出来,离开市区又不离城,能过上一种半隐生活。
我和太太都是建筑师,其实最难做的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希望完全围绕向往的生活状态来打造,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改造这个房子。
它背靠五云山,前面是钱塘江,带有一个小院子。
我是浙江东阳人,土生土长在建筑之乡,自唐宋以来东阳帮赴京营建都城,故宫三大殿都是东阳人监制的,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种工匠精神。
所以无论是审美还是技法,我都希望以“古人的智慧”来造房——
贯穿三楼的中庭
“和合为家”
中国传统建筑都是以“和合”为理念,以前是宗族制,大家围聚在一起,而我们家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也要以“和”为核心。
房子最重点的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合院,打通一层到三层。以这个中庭为核心,两边是房间。这就像一个中央枢纽,贯通左右和上下,我太太在一楼做饭,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喊一声“下来吃饭啦”,我们就围聚起来,一个家的概念就融在一起了。
三楼书房,玻璃为顶
这个建筑的纵深比较长,中庭还能解决采光和上下空气流通的问题。上面的房顶北边都是玻璃顶,铺着金属卷帘,无论是下雪天、下雨天,或是晴空万里的时候,坐在餐桌下边,看看上面都是一幅美景。
入户玄关处
一进门有一个月洞窗。中国的建筑讲究天圆地方,所以从这个窗里看进去,背后的一幅画是方的,倒过来从里往外看,外面的入户大门也是方的,都是圆中带方。
茶室(上)、书房(下),位于玄关两侧
我对于空间布局,也在传统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利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客人来家里,我们经常会喝喝茶,而我作为设计师书房的使用频率最高,所以我把这两个空间放在朝南的位置,最靠近门口。沙发区相对用得比较少,就放在里边一点。
一楼是公共区域,二楼则是围绕中庭有四个房间,三楼是一个开放式的书房。
所有的空间都是开放的,无论是前厅、客厅、茶室,包括餐厅都是全开放的,然后用虚隔断来区隔,视觉上有一个空间的转换。
现在市场上在做的大别墅也好、大平层也好,都是封闭空间的叠加。每一层人跟人之间隔绝开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很重要的围合的概念。一家人住在一起,以和为贵,才会和气生财、家族兴旺。
“丈室和气窗”
现在的人都追求大面积,住别墅的人恨不得地下室挖个几千方,但我们觉得还是要节制。
古人都说“丈室”,特别是卧室,更不需要大的。所以我们家的几间卧室都很小,要接着地气,因为人其实是跟着太阳走的,到了晚上体温会下降,应该需要一个小的空间来采暖。书房、茶室这些就可以反而大一些。
现代建筑大多的门窗体系,都是密闭的,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建筑是可以呼吸的。
门上的气窗
我们看古人造房的架构,里边的空气永远是跟外边对流的,门窗上面有一扇是通风的,所以我们的家里,也在每间卧室上开了气窗,一家人住在一起,还是可以增加隐私性,同时空气流通。
为什么城市里的人睡十几个小时睡不醒?就是因为建筑密闭,你在呼吸自己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所以醒来都是昏昏沉沉的。但是住在我这个建筑里边,你可能睡6个小时,醒来之后精气神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