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季节离别多。
秋天是自然界的离别季,也是人世间的离别季。
离别之中,最憾是永别;最痛是与骨肉至亲的永别。
去年的今天,父亲永别了人世间,永别了所有亲人。
从这一天开始,被“永恒”隔绝在此岸的我,每看到“如丧考妣”的“如”字,心里只有羡慕。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是秋分,这个节气的名字彷佛是个谶言,预示了属于秋天的命运,是分离。
一
父亲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彼时的中大,名家云集。
但是父亲平时是个沉默低调的人,很少主动向我们谈及自己,更少提及自己的过往。
因此我们对于他以前的经历所知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偶然的机缘,得知一些零碎的线索,大致折射出一些相关的信息:
比如家里曾经挂着一张长长的大合影,居中者是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跟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
经我好奇询问,父亲告知我这位是“教授中的教授”,叫陈寅恪,堪称“国宝”。
比如我小时候在家里乱翻书的时候,曾翻到一本前苏联的小说,上面还有一些字样,表明这是一次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奖品。拿去问父亲,得知这是王力颁给他的,也就是龙虫并雕的那位,那次比赛他任评委。
直到父亲暮年,我还能刷新对他过往的认识。
那天,从事刘节先生研究的洪光华博士联系上我,想从父亲这里了解和刘节先生相关的材料。可惜那时父亲已进入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未能提供更多资料。
倒是我,由此得知当年父亲留校任教,被当时的历史系系主任刘节先生选为助手;得知2009年出版的《刘节日记》中,曾经频繁提到父亲;还得知刘节先生曾经在系办公会上专门讨论调整父亲住宿的房间,而那时父亲只是一名在校生……
我想,刘节先生应该是挺赏识父亲的吧。
小时候父亲的书房,是我的隐秘乐园,经常趁他不在,在里面探索寻宝。
曾经找到过废弃的二胡笛子口琴、锈蚀失灵的暗箱和海鸥相机、封套发黄的黑胶唱片……
还曾经翻到一本当年出版的《青年学生歌选》,上面有父亲读大学时创作的一首歌曲。
我想,他应该曾经是一名爱好广泛的文艺青年吧。
遥想父亲当年,曾经置身于一个学术群星璀璨的中大,不但自身兴趣广泛,因其活跃而为人瞩目,又与诸多人所仰望的名家先有师生之谊,后有同事之情,前途坦荡,未来可期。这一段康乐年华,应该是他生命中的春天吧。
父亲留校两年后,神州上下掀起了一阵激进的建设狂潮,中大也在高明县办了个农场。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往往都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父亲也积极要求下乡锻炼,一连写了七八封申请书,最终如愿到了高明农场。
再后来,远在粤西的湛江师专创立,他支援兄弟院校又来到了湛江,从此在这片红土地上栽桃种李,随着时代跌宕浮沉,度过了往后余生。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