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Meno还接到家长的电话,他们坚持要求自己的孩子接受抑郁症治疗,但事实上,“那个学生正在经历正常的适应性问题而已。”
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服务,导致孩子们变得像温室的花朵一样脆弱不堪;同时也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Meno就见到过,不少学生一天要给父母打三四个电话,让父母决定是否退课、购买商品、以及处理任何挫折。
国内媒体“深燃”不久前报道
越来多毕业生面试时会有父母陪同
这一现象延续到孩子毕业之后,“当他们试图出去找到'完美的工作',但发现不能如愿时,孩子们感到迷茫,并搬回父母身边。”
这与国内当下越来越盛行的“啃老文化”不谋而合。
更值得警醒的是,来自父母的的过度保护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无形之中却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比如导致孩子大脑发育不全;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以及增加孩子的抑郁和焦虑风险。
1、大脑发育不全
发展神经心理学家Laurence 指出,当我们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大脑的前额叶部分会“运作”,这一大脑区域在 25 岁时才会完全发育成熟。但它就像一块肌肉,如果不给它锻炼的机会,它不会变得强壮有力。
这意味着,如果不让孩子经历任何跌倒和失败,并从中学习到经验,这会阻碍孩子大脑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在社交、个人和学术上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能量。
2. 易情绪化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样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有关,它越发达,孩子越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2018年发表在《发展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直升机式育儿对孩子情绪管理能力造成的伤害。
这项研究观察了422名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八年的跟踪调查,孩子年龄分别为2岁、5岁和10岁。
研究人员发现,在2岁时被过度养育的孩子,到了5岁时,他们的情绪处理和行为调节能力都较差;反之,那些在5岁时有较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孩子,在10岁时,他们出现情绪或社会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在学校表现得也更好。
3、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直升机式养育”还会增加孩子的抑郁和焦虑水平。
过去十年的多项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孩子通常对新想法和活动,表现得更脆弱、焦虑和局促不安。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我们的孩子永远不经历失败和挫折时,他们会对失败和让别人失望这件事产生很大的恐惧心理,这种低自信心以及对失败的恐惧都会导致抑郁或焦虑。
归根结底,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快乐,然而过度的保护会适得其反,因为它会剥夺他们发现自己是谁以及内在的驱动力的能力,而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幸福几乎不会发生。
权威型父母
培养出快乐、自信的孩子
如此来看,父母的过度掌控与保护,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父母们究竟该怎么做呢?难道放任孩子,什么都不管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的Baumrind Diana早年前的一项研究或许会给予我们启发。
Baumrind Diana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归纳为四类:疏忽(无关)、专制(纪律)、宽容(放纵)、权威(民主)。
Baumrind Diana指出,选择“疏忽式育儿”方式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需要漠不关心,不参与他们的生活。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比较冲动;无法自我调节情绪;遇到更多的不良行为和成瘾问题,以及将遇到更多的精神问题—例如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是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关注与爱,但并不是“直升机”式的无孔不入的爱。
此外,Baumrind Diana指出了专制(纪律)育儿与宽容(放纵)育儿的种种弊端。如果仔细分析这两类教养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专制(纪律)型父母、宽容(放纵)型父母分别与上文提及的“虎妈式”育儿、“直升机式”育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结果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此我们不做展开。
而权威型父母,他们的管教方法是理性的、可协商的、他们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自由并鼓励他们独立,这种教养方式也被称为民主教养方式。
权威型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会有以下特点:
显得快乐和满足
更独立
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