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就旅游业人才培养而言,高校不仅要坚决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发挥旅游业覆盖面广、涉及面宽、受众面大等特点,大力推进“旅游思政”和“思政旅游”教育,面向广大旅游类专业学生开设思政教育大课堂、深化思政教育全课堂,构建具有旅游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大思政课”新格局。
要突出旅游行业特色
旅游思政是指依托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旅游旅行、研学研修、实习实训等方式,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育人效果的教育形式。
思政旅游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旅游,如红色旅游等。旅游思政和思政旅游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延伸、拓展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旅游类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是贯彻落实“大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行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赋予的大课题,关系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旅游思政和思政旅游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教育引领,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尝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坚持把思政课与旅游类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相结合,构建起了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旅游+旅游思政”于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思政团队,打造示范性思政专业、思政课程。在导游、研学旅游、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学院增加了红色旅游课程内容,依托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塞罕坝机械林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研学研修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安排学生结合专业搜集有关革命历史、人物传记,编写红色旅游导游词等,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等实践活动,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要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游学的传统,习惯于把旅游与育己育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人“于行走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研学旅行的成功实践既是对这一理念的守正创新,也证明了构建旅游院校“大思政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为旅游思政和思政旅游的广泛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实践基础。
旅游行业面向大众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教育对象更加广泛、活动内容更加多元、涉及范围更加广阔的特点。旅游带来的感官冲击和情感体验,构成了人们思想升华的心理基础,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怀”和“德行”,进而转化为思想的认同与行为的转变。从本质上看,构建旅游专业“大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旅游行业乃至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索在全域范围建立“行走的思政课”。
在实践中,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编制了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实习实践手册,充分利用学生到景区、旅行社等企业开展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契机,以直入心灵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学生通过参观绿水青山,感受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会发展对比,感受祖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体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进性,领略“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要抓好几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