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看完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是一篇精选文集,前半部分收录了余华的旅行笔记,因为他除了写作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旅行与阅读,书的后半部分夹杂了一些读后感,但整本书的出版编辑并不走心,内容没有另一本《文学或者音乐》来得清晰,部分章节重复出版在几本精选集里。
一、写作风格的转型
说起来惭愧,余华的小说我未读过,但照他本人的说法,早期的小说充斥着血腥、暴力,我更不愿去读了。我还是更喜爱他的随笔和书评,今年我的阅读书单都是从他文章里看来的,他喜爱的作品的确给了我新的启发,比如哈金、福克纳的小说。
余华的文字清澈明亮,犹如林间漫步,拨开竹帘见到的一池清泉,虽非稀有,但却珍贵,虽不足以饱腹,但却能够解渴。
余华童年的大多时间都是在父母工作的医院里度过的,手术室外的走廊和病房是他玩耍的地方,所以时常能听到病人的嚎叫与呻吟声,闻到浓烈的消毒水味,见到血淋淋的人体术后废弃物,这些习以为常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时常因为梦中被人追杀而惊醒。有段写作期间,白天他在写作的世界里杀人,夜晚在梦境中被人追杀,周而复始,是一种生命被透支的亢奋作祟。
直到有一天他在梦中被人拉到海滩边枪决,可能是梦境太过真实的缘故,醒来后他决定不能再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人生和写作其实很简单,一个梦可能让一种记忆回归,一个梦让人有另一番领悟,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二、生活差距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天灾、人祸布满人间,但同时这世界上存在另一头的和平、安逸。回顾历史,仰望全世界人民的苦难,为自己生于如此和平盛世而心安。或许所谓的和平盛世未必是人们所想,战争、瘟疫一触即发,从未平息,但当我们翻阅历史的卷宗,除了悲痛惋惜之余,更应警醒,安逸生活来之不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最想得到什么礼物。一个北京的小男孩说想要一架真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愧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这样的差距在当今依旧存在,只是波音飞机可能换做宇宙飞船,白球鞋换做一个结实的书包。这或许不是地域的差距,而是来自生活水平的差距,同一座城市,有人奢华度日,纸醉金迷,而有人饥肠辘辘,舍不得买一顿饱餐,贫富之差,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