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与友人相约平湖东湖景区一角。
行走间,突然听到一声稚嫩的撒娇声,“妈妈,我们去湖边看西瓜灯吧!”回头一看,是个扎着羊角辫,约莫四岁的小姑娘。
小到蓬头稚子,大到耄耋老翁。似乎每到九月,平湖这座城,都浸润在了西瓜的清香里;这座城的人们,也沉醉在了那一盏盏泛着翠绿、美轮美奂的瓜灯中。
这瓜灯,一亮300年。是什么,让它历经岁月而不熄?
一盏奇妙的灯
世间灯,千千万。西瓜灯,唯此一盏。
有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文人张逢年就曾在他的《怀永堂诗砘》中,收有七律《西瓜灯》诗一首。他是这样描述西瓜灯的:谁把甘瓜巧琢成,清荧别见一轮明。这也证明,至少在清乾隆初年,平湖人便已刻制西瓜灯。
西瓜灯,一种在西瓜上雕刻精美图画,再内置蜡烛或电灯而成的瓜灯。西瓜灯雕刻,是瓜乡平湖所独有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和创作艺术。
不妨想象一番。在300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们的先人在一天的劳作后,随手从地里捧回一颗翠绿的西瓜。趁着月色,一家人围坐品瓜。品尝完毕,主人未将瓜皮丢弃,而是随手拿起一个工具,或石或竹,在瓜皮上作起画来。在油灯的映照下,瓜灯上的景物影影绰绰,颇具诗情画意。
和古时相比,如今的西瓜灯更加多姿多彩。内容上,不局限于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而是万物皆可入画。雕刻工艺也在绘、刻、挑、镂、刮基础之上,有了更多的改革创新。眼下,一盏优秀的瓜灯,不仅“形”、“色”、“光”要佳,还得“声”、“动”皆具。“形”即形体多样,“色”即五彩艳丽,“光”即透亮晶莹,“声”即伴乐动听,“动”可开合运转。因其独特的工艺,2009年,平湖西瓜灯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西瓜,缘何成为了一种艺术?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以说江南水乡温润的人文气质,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俭、智慧与感恩。相传,西瓜自西域而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她长途跋涉,历经千帆,却唯有在江南,人民给予了她不一样的生命力。并且,这生命,因岁月而愈发鲜亮、光彩。
活着的非遗传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如何在当代更好地传承、发扬非遗文化,让社会公众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同时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平湖西瓜灯给出了属于她的答案。
每年九月,平湖都会举行西瓜灯文化节。与其说这是一场文化盛宴,不如说这是一次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成全、相互融合。
这场共生,起源于1991年。当时,国务院批准平湖撤县设市,又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和平湖撤县设市,平湖市委、市政府决定,6月28日至7月1日举办全市性的西瓜灯节暨商品交易会。此后,平湖历届政府将之作为一年中的大事要事,一以贯之,加以重视。30年,30届,不曾间断。伴随招商引资效应的不断放大,关注西瓜灯这一非遗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
任何一种非遗文化,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唯有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这几天,不少平湖市民不约而同进入了西瓜灯雕刻培训时光。再过两天,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雕刻手艺,参加平湖一年一度的千人刻瓜灯比赛。他们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西瓜灯这项非遗,近年来,平湖不仅将西瓜灯培训班开进了村社区,还常年开在学校、长在课堂。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专门开发了西瓜灯饰校本课程——瓜“样”年华。通过项目化学习,带领学生传承西瓜灯文化。
西瓜灯保存时间短,如何让这门“瞬间艺术”长久活在百姓的视野里?这些年,平湖不断将其活化。
如今,在平湖街头常年能看到的西瓜灯,大多为3D打印。而在此之前,用来装饰的西瓜灯多为纸、绸布制作,不耐保存。随着时代的变迁,西瓜灯也与时俱进,先进的材料和先进技术的采用,也让瓜灯在寻常日变得生动可亲。同时,平湖正在筹建一个西瓜灯文化博物馆,未来将通过打造一个综合的展馆,生动、全面地展示这一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