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遗产”设定,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非遗文化传承最好的时代。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倍速生长,人们主动探求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意愿,也比往昔更加强烈。而非遗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抓住这时代的脉搏,放下“遗产”的设定,去积极主动地寻找融入人们生活的机会。
像平湖“推销”西瓜灯一样,让非遗大众化、生活化,或许不失为一种传承路径。但不得不面对的是,有更多的非遗正沉寂在博物馆里,或者是留存在为数不多的非遗传承人手中。
据了解,平湖有20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包括钹子书、平湖派琵琶等2个国家级非遗,以及九彩龙、平湖糟蛋等7个省级非遗。如何让这些非遗重新活起来,我们不妨多一些“非遗+”的理念。
![](http://imgq8.q578.com/ef/0921/7cf0a5a804498fda.jpg)
平湖派琵琶
事实上,这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不少非遗传承达人。比如“90后”人物——李子柒,比如90后澄泥砚传承人蔺霄麟。
今年6月11日,李子柒从100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上榜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她虽不是某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却通过学习制作蜀绣、盐井、活字印刷术等,并将制作过程视频记录下来,传播推广。这种独特有新意的传承方式,吸引着更多人去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
而非遗传承人采取“新手段”,使非遗产品迸发新活力,也成为一股“新势力”。山西省新绛县蔺霄麟是一名90后澄泥砚传承人,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前往韩国学习现代陶瓷工艺。留学归来后,蔺霄麟大胆创新,通过调整窑温及窑内氛围,使澄泥砚的颜色从原来的3种增加到8种,并在设计上注入更多青春元素。同时,他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开网店、直播等,让澄泥砚走入更多年轻人视野。
“非遗”重回生活,让我们更多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