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圣湖”的人来此沐浴,先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抛入湖中,如果哈达立刻沉入水底,便视为大吉大利;反之则认为不吉利。这是藏北牧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习俗。
纳木错还有一种祭祀水族“鲁”的传统仪式。凡前往“圣湖”朝拜的人们,大都随身携带“鲁本”。所谓“鲁本”,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小陶罐,上面画有各种吉祥图案,内装五谷和宝石等物。
牧民群众认为,“鲁”即是财富之王,又是小气之神。只有人们虔诚祭祀,他们才肯把财运降给人间。还认为,其首领居住在“圣湖”之中。因此,人们为了讨好水族中的权贵者“鲁王”,故将“鲁本”千里迢迢地送入湖里。
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已将原来的小陶罐“鲁本”改成了缎布袋。把所谓宝瓶里的内容装在一个小巧精致的绸缎袋中,代替“鲁本”投向湖里。

这是科考人员在对一处洞穴岩画进行考察拍照(唐召明2001年摄)
此外,扎西多岛还有不少绘制在溶洞壁上的岩画。扎西多岛的两处洞穴岩画,洞深均为3米左右,洞壁曾被湖水冲蚀得十分光滑。在这光滑的洞壁上用棕红色矿物颜色绘制的各种图像,内容及题材十分丰富,有鹰、虎、牦牛、藏羚羊、舞蹈、狩猎征战,枝状植物、佛塔、日月图像、宗教符号等。
我们先考察纳木错东岸的扎西多岛洞穴岩画,然后又考察纳木错西岸的其多山洞穴岩画。

这是科考人员在对一处洞穴岩画进行考察(唐召明2001年摄)
在考察其多山腰上的三处普布扎日岩画时,我们看到这里最大的岩洞宽约4米,高约3米,深2米多,岩画用棕红色和黑色矿物颜料当涂料绘制而成。内容主要为鹏鸟、盘羊、马、牦牛、鹿、藏羚羊,另有人物骑马放牧、狩猎,枝状植物、藏文字体、佛教建筑等。特别要提及的是这里用黑色颜料作画在我国岩画中十分罕见。

这是在一处洞穴岩画前来朝拜的牧民群众(唐召明2001年摄)
这些岩画均属于新石器时代至唐时期的洞穴岩画,以其游牧、狩猎等特有的内容富有魅力地反映了高原人类社会的童年,尽管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幼稚与粗糙,然而却表现出一种生动、朴实、富于幻想的色彩。

这是科考人员在纳木错扎西多岛考察中所发现的胡兀鹫(唐召明2001年摄)
此外,我们还在扎西多岛首次发现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禽胡兀鹫。被称为青藏高原卫生“清道夫”的胡兀鹫以动物尸骨为食。胡兀鹫在西藏只有千只左右,属国家濒危物种,过去只有在西藏西南部时有发现,而在藏北高原是第一次发现。
西藏大学化生地系藏族副教授次仁介绍说,由于胡兀鹫孵化期长达半年,每窝又只产一至两枚,加上雏鸟出壳时又在“三九”隆冬,所以繁殖率很低。这次胡兀鹫在藏北高原的发现,将会对胡兀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
他还说,纳木错扎西多岛离拉萨200多公里,交通便利,这有利于我们对胡兀鹫的观察和研究,一旦掌握了胡兀鹫的繁殖规律,就能保持和提高胡兀鹫的繁殖率,这对于藏北乃至西藏清除动物尸骨和促进环境保护都将会带来很大益处。
在纳木错西部的普布扎日山,我们还发现了一群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我国西部正在飞翔的六只雪鸽。

这是黄昏时的纳木错美景(唐召明2001年摄)
晚上9点多,当我们回到纳木错湖边简易的小店休息时,只见夕阳给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抹上一道极其瑰丽的金色,湖水越发湛蓝,一切仿佛都在画中。我即刻拿起相机冲出房门,听到动静的游客们也纷纷出来,竞相举起相机拍下这难得的美丽瞬间……(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