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苑莹图/容桂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马冈村委会供
今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批27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式公布,涵盖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四大类别,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去学习、了解、感受顺德历史文化,其中便有顺德区非遗“马冈刻书技艺”传承基地的身影。
马冈,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一隅,作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8000的小岛,却是清代岭南木板刻书中心,许多珍贵的古籍中都刻有“顺德马冈”字样,有书籍描述“古时马冈家家户户传来木刻的声音”。一座不起眼的小岛何以成为声名远扬的木刻雕版之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马冈刻书技艺未来将走向何方?今天就跟随羊城晚报记者的步伐去了解这座小岛及其背后的“威水史”吧!
小岛马冈村: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的马冈,四面环水,珠江支流穿岛而过,周边是诸山环绕,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个岛最开始叫“金坡岛”,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建村后改名为“马冈村”。据《顺德县志》记载:“马冈,在村前,村以山名。”在村口前,有一座酷似一匹卧马的山岗,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马冈”。
虽地理上被河流隔断,但马冈从未隔绝对外交往。马冈利用18.7公里长的河堤,造就发达的水路交通,反而成为顺德水路交通中心之一。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开放渡口后,马冈共设“往大良”“过婆庙”“过容奇墟”和“马冈”4个渡口,随着对外活动需求增多,到了清末民初,马冈又增设了“飞鹅渡口”等6个渡口。
除此之外,马冈更是广州商船到江门、香山的必经之地。根据清代咸丰顺德志、民国续志记载,马冈每日都有定期往返省城、佛山、石歧等地的航班,朝夕可至,可算得上是十分便利。
在如此频繁的对外交流中,马冈人的见识和文化素养逐步增长,思维也逐步开放。在经济环境不断提升之下,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崇文尚教的风气蔓延开来。清代道光年间,马冈人筹建了一间“金波书院”,而后又开办了“神步社学”,到了清末民初,马冈岛上私塾近十家,一些规模较小但数量很多的家塾、义塾、教馆也不断开办起来。“广设书院、兴学塑才”蔚然成风,也造就了人才辈出的景象。据统计,历史上马冈籍的进士和举人有几十个,而近现代各领域的“领头羊”也不少,例如陶塑名匠文如壁、电学专家文树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冯镜华等。
马冈又被称作顺德的“宝岛”,这里人杰地灵,不仅有着文人雅墨、祠堂庙宇,更藏着忠心义胆的秘密。
宋代末年“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忠于自己的信仰和气节而遇害。为避免家族尽亡,文家其中一脉偷偷迁往荒凉偏僻、被江河阻绝的马冈,隐藏自己身份“不露声色”地存活下去。直到2002年文天祥后代群墓被发现,人们才知道文家在这里隐居如此之久。
这种保守秘密的义气还延续到了明朝。当时明朝抗清大将军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其中一位仆人佘义士是顺德马冈人。他冒着生命危险收殓袁崇焕尸身,佘家后代更是世代守墓,坚守信义和秘密足足三百多年。
马冈正是这样一个对外开放、包容淳朴、崇文尚教、家族团结的地方,而它成为刻书中心是天时地利人和,与马冈自有的客观条件和文化民俗密不可分。
马冈刻书“威水史”:媲美“苏板” 声名远扬
“书板之多,以江西、广东两省为最。江西刻工,在金溪县之许湾;广东刻工,在顺德县之马冈。”清代诗人金武祥在他的《粟香随笔》中如此叙述,马冈刻工之闻名,展露于清代中晚期。
根据史料记载,马冈刻书的崛起与江南地区书坊高度商业化、广州佛山成为印刷重地有着深刻的关系。《顺德县志》提到:“苏州书贾往往携书入粤,售于书肆。得值后,则携稿往马冈刻板。刻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江南,以江纸印刷分售海内,见者以为苏板矣。”江南刻工价格水涨船高,商人南下发现顺德马冈刻工不仅价格低廉且技艺精湛,能媲美“苏刻”,之后周边城镇、广西、湖南等地的书坊开始大量使用马冈木刻雕版来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