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钢之气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澳门回归祖国,“横琴荒岛”变成了“开发热岛”。八连官兵以过硬的作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人民解放军的形象。
在连史馆,铁锄头、砍柴刀、竹扁担、工具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指导员告诉记者,这是传承了 50 年的四件“连宝”。当年连队身处孤岛,只能靠砍柴烧水做饭,连队人人都练就了砍柴的“绝活”。随着时代发展,砍柴已成为历史,但是砍柴刀却被作为连队艰苦奋斗的见证,保留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连队从崇尚节俭生活方式入手,倡导官兵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两油、一张纸,房间人走灯灭、每周烧 3 天柴火灶、营具修理不出连成为自觉行动,养成了人人不吸烟、人人有存款、人人会理发、人人会缝补、人人会做饭、人人会扎扫把的“六个好习惯”,平均每年节约自来水上千吨、生活柴油 2 吨、市电 4000 度。
“当然,艰苦奋斗不是要排斥物质文明成果,而是要在勤俭节约、拼搏进取中奋斗出一片新天地!”连队进驻后,官兵们劈山平地、挖塘植树、拾贝堆景,把昔日一块块荒地丛林打造成了“岛中乐园”。如今,连队拥有菜地 8 亩、鱼塘3 亩,每年养鸡鸭鹅 700 余只、产鱼 8000 余斤、种植时令菜 30 多个品种。
“把孩子送到八连当兵,进去时是铁,出去就是钢!”从“钢八连”当兵提干的珠海警备区纠察队队长杨权的父亲老杨感慨不已。连队党支部按照入伍适应部队、退伍适应社会的思路,为每名官兵量身设计成才“路线图”,成立兴趣小组,与驻地学校建立育才协作关系,每月开展理论学习、军事技能、信息知识、实用才艺的“四星”评选活动。
好“熔炉”锻造优质“钢”。5 年来,八连先后有 68 人拿到计算机、厨师、电工等专业技能证书,42 人实现学历升级,8 人考上军校和研究生,一批批“知识战士”脱颖而出。
探访手记
“钢八连”的钢铁基因在哪里
一支军队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军队内在精神的支持。这种内在精神是一代代官兵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是融入官兵血脉的英雄基因。
有人说,好钢也会生锈。可“钢八连”为何历经 50 年风雨洗礼,依旧本色不改、永不卷刃?穿过横琴新区的热闹与喧嚣,记者来到八连,探寻这个英雄连队永不生锈的“钢铁基因”。
两棵“哨兵榕”
“南海前哨钢八连”的坑道前,两棵根茎相连的大榕树,树冠如盖,垂阴满地。
到八连采访,正是榕树最茂盛的季节。两张石桌,数把石凳,记者和八连官兵散坐在浓郁的树荫下,拉起了家常。话题就是从这两棵大榕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