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那个春天,连队老兵从山上找来两棵榕树,移栽到坑道口,从此,榕树深深扎根,与一代代官兵共同经历风雨,共同成长壮大,它的精神深深刻入岁月的年轮,也深深融入八连官兵的血脉。
那年,连队组织施工,挖开离大榕树 50 多米的砂石地,官兵惊讶地发现,大榕树的根须蔓延到这里,深深地扎进了石头缝里。
“大榕树的根又密又多,深深地扎进了土地。根扎得越深,就越能经得起风雨。就像我们八连的官兵,有着钢铁一般的坚韧。”一排长张静说。张排长黑黑的脸庞,2010 年在连队由士兵提干,2012 年分配的时候,本来有机会回河南老家,可他申请回到了珠海警备区。
兵如树。像张静这样的“老八连”,在连队还有很多。近 3年来,就有 25 名调出横琴岛的官兵,经过反复申请又重新回到连队。
牺牲奉献平常事,守岛建连写忠诚。进驻初期,横琴岛一片荒芜,官兵们用铁锹开路、用石头垒房,扎下了营盘,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正是一代代官兵用忠诚守卫海岛,用热血完成使命,创造了连队“人人过硬、长期过硬”的佳绩。
清冽的“四班泉”
连队四面环海,却又极度缺“水”。1954 年夏天,连队坑道施工,没有淡水,官兵生活用水都要从远处的一口水井运来。四班长廖辉带领战士爬到山岭上,凿开坚硬的花岗石,凿出了一汪泉水,挖渠千余米,自制竹筒渡槽百余米,引来了清冽甘甜的清泉。
如今,连队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四班泉”仍然源源不断,官兵与水的故事也从未间断。每次来到泉水旁,听泉水淙淙,都会令人心生感动,像上了一堂无声的教育课。
2011 年 5 月的一个深夜,时任指导员崔成贤查铺查哨,路过冲凉房时,听到了滴水声。“这么晚了还有人在用水?”崔成贤推开冲凉房的门,看到一个水龙头没关紧,漏在地上的水几乎漫过鞋底。他赶忙拧紧水龙头,又用毛巾吸起地上的水拧进桶里。
对连队用水的“辛酸史”,崔成贤再清楚不过了。如今条件好了,为什么就不珍惜了呢?崔成贤觉得这不是件小事,便决定立即集合全连官兵。看着一脸疑惑的官兵,崔成贤一字一顿地开了腔:“这么晚把大家叫起来,是因为个别同志用完水没拧紧开关,让宝贵的水白白流了一地……”
“想一想当年‘四班泉’,今天的做法实在不应该。”崔指导员借着月色,把一代代官兵用水的故事一一道来。大家内心受到很大触动,许多战士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2014 年 3 月,连队搬进了功能齐全的新宿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但八连官兵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始终没变。
蜿蜒的“战备路”
从连队出发,沿着一条浓荫掩映的水泥路,步行约 15 分钟,就到了连队的阵地。从连队珍藏的老照片看到,这原先是一条土坯路,是当年连队官兵用简易工具,沿着海岸线,在半山腰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