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阿瓦提县志》记载,“刀郎人”为回鹘支系“多兰古特”部落的居民,简称“多兰”或“多浪”,而《麦盖提县志》载,约在公元13世纪时,成吉思汗西征并建立了蒙古帝国后,南疆及中亚地区成为其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后在伊斯兰化过程中,因察合台封地的蒙古人拒绝改宗伊斯兰教而受到世俗政权的压迫,致使一部分蒙古人逃离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居住,以叶尔羌河、克里雅河为渔猎、狩猎地,其后陆续放弃了萨满教和佛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开始了农耕与游牧并举的生活。
虽然两县地方志的说法各异,但在“刀郎人”的发展史上,两者却有了殊途同归的意味--回鹘“多兰古特”部落的居民或者放弃萨满教和佛教的蒙古人于后来在语言、文化、民族等方面与当地维吾尔族交融,逐渐形成今阿瓦提县和麦盖提县的“刀郎人”,而今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塔木托格拉克乡的“刀郎人”是蒙古大队与喀喇汗王朝征战时,一支蒙古军队被遗留在了沙漠腹地,为了生存,这支蒙古军队进入叶尔羌河边的沙漠、河洲地段,在原始胡杨林和荒原上以渔猎为生,其后逐渐开垦农田种植,成为定居的农耕部落,最后也融入到维吾尔族中。
而近代文献也是这样表述刀郎人的:
——"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
——"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虽然到了今天,还有人说“刀郎人”的面相,有浓须黑发、皮肤白皙、高鼻深目,近于欧洲人的,也有的人面部扁平,蒙古人种的特征一目了然;他们的语言中,有些词汇是 维吾尔语中所没有的;他们的宗教信仰似乎更为淡泊,妇女少有蒙面纱的,女人也可以参加刀郎木卡姆的舞会,一展曼妙的身姿……但他们的族源问题只能成为一个历史悬念了。
然而,不管有怎样的传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这些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民族大融合的史实和事实,同时,我们也借此可以近距离的实地感受一下“刀郎人”与维吾尔人曾经的不同。

刀郎部落景区
我们沿G3012吐和高速、S208省道和县乡道路,沿途欣赏大漠、绿洲的自然风光,抵近景区时,远远望见路口矗立着新疆民族乐器以及载歌载舞维族男女的雕塑,一条数公里的乡间道路直通景区。
刀郎部落景区是一处以刀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沙漠、河流、胡杨林风光为主的景区。景区内风光优美,自然人文众多,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领到神秘刀郎的民族风情。刀郎族作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原始居民,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漠绿洲之中,保持了特有的民俗风格。

胡杨深处的刀郎部落
刀郎部落掩隐在胡杨密林深处,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它促使我们与它进行更近距离亲密的接触,去探寻和揭开它隐藏在大漠胡杨林深处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