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野猪、羚牛;在路上,他们还意外发现了亚洲黑熊吃板栗的痕迹;还有结果的野生红豆杉,“果实”像玛瑙一样缀在树上,他们还合力扶起了一棵被羚牛刮倒的红豆杉,对它进行“急救包扎”……
徐健、徐恒和向定乾一行,则幸运地看到了朱鹮。村落旁的农田,不仅是老陕的粮仓,也是朱鹮的“食堂”,它们最喜欢在稻田里啄食鳝鱼或者泥鳅,晚上则栖息在离村落不远的高大树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人类聚居的地方,大型禽鸟和蛇都不敢靠近。
徐健一行在村庄附近寻找朱鹮。
在秦岭,动物和人类保持合理的距离。秦岭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中国特有物种生存的家园。
向定乾,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在秦岭从事大熊猫野外工作30多年,被媒体誉为“熊猫爸爸”。他在直播中,讲述了2008年偶遇5只野生大熊猫激烈打斗,争夺交配权的场面。这是是熊猫研究领域首次记录下来的行为。对于研究熊猫和了解熊猫非常具有价值。
青藏高原的藏羚。
图/纪录片《中国的自然符号》
社长李栓科也在直播中感慨,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藏羚的生存境况,比30多年前好了很多。20世纪80年代李社长去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时,可可西里还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很难看到野狼,草场也很稀疏,而如今,纪录片里能清楚看到,可可西里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大大提升。
栖息在高大树木上的朱鹮。
摄影/吴学文
野生生物和人类和谐共生,是理想家园的样子。中国特有物种,更是这个大家庭里不可缺少的成员。它们与中华大地共同经历久远的年代变迁,族群历经兴衰起落,从濒临灭绝到逐渐恢复,用顽强而美丽的生命故事见证了中国人与野生生物关系的持续演化,逐渐成为中国独特的自然符号。
寻找水源的川金丝猴。
图/纪录片《中国的自然符号》
而智慧网联终端的互联技术,以及高画质的影像技术,部署在手机、无人机、汽车上,让我们有机会用各种智慧网联终端来记录、传播野生生物的影像,甚至发现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