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作为萧县县城西北凤山上的一个寺庙,是因为其旁边有一个名曰“圣泉”的山泉水而得名,其所在乡也因此得名圣泉乡。1999年我在县一中上学时对圣泉就有“圣泉水喝死不伤人”的美誉,以此盛赞圣泉水品质高、矿物质丰富可以直接饮用,实际上圣泉水品质的确很高,入口甘冽、清凉。

圣泉寺大门
今年国庆,虽然各地都在倡导就地过节,我还是离开了合肥,回到了宿州萧县老家,因为疫情这也是春节后首次回萧。1号从合肥回到萧县老家,2号一早上午,带着母亲和妻子孩子们一起去了萧县凤山的圣泉寺。不知道很多80后是否和我一样,步入中年,在经历了社会的锤炼和人生磨砺后,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有时想家除了因为父母亲情外,老家的那条路、那条河、那些邻居、那所破旧的小学校、甚至那棵老树和记忆中的那片草地也时常出现在自己的回忆中,呼唤我们归来,尤其是自己成功或失败的时刻,更是如此。
上高中时就经常去圣泉寺,因为学校就建在凤山山腰,步行到圣泉寺不过20多分钟,那时的记忆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寺庙,有大概三四个和尚,正殿门口的两棵松树很古老,据说好几百年历史,差不多要有脸盆粗细,当时有传说围着松树逆时针和顺时针各转三圈,是许愿会实现还是会有霉运?具体记不清了,应该是会有霉运,不然高中三年也从没试过。其他的就是功德碑,密密麻麻的记载着捐赠人的名字。寺庙周围就是很多卖面皮、娃娃鱼(当地一种面食的叫法)、地锅鸡、套圈、儿童娱乐之类的摆摊的,仅此而已。
驾车根据导航从圣泉寺北边进入景区,这是我第一次从寺庙北边进入,因为一中和县城都在寺庙以南。北侧的水泥路看起来有些年头,路面有些开裂和破损,大概也只有5米宽。接近圣泉寺时,路两边的饭店逐渐多了起来,基本都是全羊馆,在省内萧县羊肉还是值得一提的美味,500米的长度差不多有十五六家饭店,就像萧县的皇藏峪景区门口众多的地锅鸡饭店一样,不得不说美景美味真是一对孪生兄弟。景区没有正式的停车场,车子停在路边相对宽敞的松树林里,被对面住户告知收费5元不限时,对此车主们相视一笑没有异议,毕竟,城市的停车场比这贵多了。

路边全羊馆1

路边全羊馆2

圣泉寺东侧牌坊
圣泉寺坐西朝东,从东边入口处望去首先是一个高大的牌坊上书“圣泉古寺”,最上面写的是熟悉的“南无阿弥陀佛”。要想进到古寺,还有一段很陡且宽的台阶,高度大概十几米,台阶和高差是寺庙惯用的衬托正殿尊贵庄严的建筑方式,要见佛祖,先要仰视。台阶下的小广场上是熟悉的卖面皮摊位,5元两个,老板见到过往的行人都要招呼一声。母亲买了两个,馅很单一,只有黄瓜丝和豆制品,并不多好吃,不如圣泉寺以外卖的味道好。拾级而上,熟悉的寺庙大门映入眼帘,古老的石台阶梯、红色的门、黄色的墙、斑驳陈旧的红色柱子无不在传递着寺庙的古老和沧桑,庙门前东北侧的广场是套圈、打枪、儿童电子游戏机摊位,和20多年前几无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庙门前广场新增的崭新花池和国旗陈设,还有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国旗。物是人非,恍惚间有种时空倒转的感觉,可我还是我,只是从十几岁青春少年变成有妻有子有责任的油腻大叔,圣泉寺还是圣泉寺,只是又多见证了世间23年的悲欢离合。

从寺门鸟瞰

圣泉泉眼
疫情期间寺庙关闭,无法进入参观,只好带着桶到圣泉边去打水,圣泉也是圣泉寺的核心所在,人气自然最旺,为保护泉水政府特地在上方建了一个亭子。带桶到此打水的居民络绎不绝,基本都是要排队的。用水的除了游客、县城居民外,还有旁边卖面皮的几十家摊贩,因为凤山区域水比较紧缺,所以持续好多年没有自来水。记得我上高中时,宿舍楼是没有水的,经常一放学就到学校的水房排队接水准备第二天早上的洗漱,而且水流量很缓慢。所以高中入学第一件事要先买一个水桶,标配15升的白塑料桶,每到放学,成群结队的学生拿着白桶接水成了一中校园独特的风景线。因为四层的宿舍楼没有水和卫生间,所以大小便也是个大问题,经常臭气熏天,现在想想宿舍楼的设计者也是很奇葩,太不人性。圣泉还有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的泉水溢满泉眼,而是从山缝里渗出,渗出的量大概1升左右,旱时不怎么少,涝时也不怎么多,整个泉眼洞口大概一个单人课桌面大小,取泉水要用舀子舀出倒入容器内。有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哥在帮大家打水,泉边排了六七个桶,旁边有大人孩子大概二十个人左右,不少人在拍照,说说笑笑的聊着圣泉水的事情,大人们说水质如何好,孩子们好奇的看着怎么也舀不干的圣泉。终究某一天,现在在旁边叽叽喳喳的孩子,变成了打水的中年大哥,中年大哥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圣泉一定见证过而且见证过很多的孩童变老翁,永不停留的岁月啊…圣泉寺变化很小,依然是非常原生态的景区,可能萧县更重视打造4A景区皇藏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