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被誉为“拓荒之父”,1849年出生在福州闽清。
一百多年前,他带领同乡来到异国他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原本的蛮荒之地矗立起一座马来西亚沙捞越第三大的城市:诗巫。
矗立异国的中国城
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拉浪河的岸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诗巫。
它有30万人口,其中华人有11万,占到了近40%。这里经济繁荣,造船业、棕油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发达,从商的99%都是华人,主要为福州人的后裔。
如今,诗巫的街头随处可见中文牌匾,满城都是华人面孔,满街都是熟悉的福州乡音。
置身这里,你甚至会恍惚觉得,这里就是中国的一座沿海城市。
在诗巫,有19条街以华人先辈命名,其中福州人又占了15条,最著名的便是黄乃裳路。
诗巫有几十所华文学校,常常组织学生来中国寻根。
改良派斗士下南洋
知道黄乃裳的人不多,但是他的“朋友圈”却甚是了得。
他参与了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运动,结交维新运动的六君子,八次上书请求朝廷变法,并在福建创办报纸倡导变法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被通缉。
于是,在1899年,他带着家人南下南洋寻找法外之地,为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经过多方考察,1901年,他最终锁定砂拉越,并与当地国王签订了长达999年的租借期。
租借地内不受当地法律的约束,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还可以自建武装,这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黄乃裳将此地命名为“新福州”,组建了“新福州农垦场公司”,自任场主,而后他多次返乡招募同乡前来拓荒,共计1118人。
四年后,黄回国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
艰苦卓绝的百年建设
当年的诗巫还是茫茫的原始森林,遍地低洼沼泽,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病毒肆虐,瘴气弥漫,毒蛇、猛兽等时刻威胁着人们。
第一年便有70多人因各种原因去世。
勤劳勇敢的的华人们不畏艰苦,开始只是种植一些粮食蔬菜之类的普通农作物,后来他们尝试着种植橡胶,取得了成功。
后来,“新福州”成为南洋橡胶的主要产地。
1908年,诗巫的多数福州人都开始种植橡胶,生活也逐渐走上正轨。后来胡椒也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之一,现在马来西亚出口的胡椒,九成来自沙捞越,诗巫又占据主体。
其后,有了实力的诗巫人开始组建公司、创办工厂、开设商店、发展运输,大力发展诗巫经济。
学校、医院等也随之大批兴建。
捐款助力国内革命
回国后,黄乃裳曾创办报纸宣传革命,后来,他加入同盟会继续为推翻清政府而奋斗。
辛亥革命后不久,福州光复,黄乃裳出任福建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当时福建地方财政困难,诗巫的华人们知道后,纷纷寄来捐款,为家乡建设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