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河源北边的牛王岭位于豫陕交界,这里大山环绕,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周边村落保存了厚重的农耕文化烙印,青瓦土坯房,屋檐下码的整齐的柴垛,一串串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成方块,拧成大的长串儿整齐地挂在农家院子里。太阳耀眼,土狗走在乡间瓷实的土路上,摇着尾巴;见了不认识的陌生人吠叫。几乎家家养有耕牛,耕牛仍是家庭耕作的主要力量。在通往弘农河源南河的沿路路边,总能发现乡间女子放牧自家的牛。人们对牛王神的崇拜虔诚如初,虽寺庙早已坍塌,每年的祭拜却从没停止。世事变迁,口口相传,变化演绎,牛王成了玉帝派来的金牛大仙,他的真正来历已不为人所知。但乡民对耕牛的感情依然厚重,他们仍把耕牛当神一样敬奉。牛王寺永远在农人的心里!
作者简介:
孙天禄,1969年生,曾用笔名斯文汉,斯文汉子。号,来去散人。河南灵宝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先后在中国诗歌网、河南诗人网、小小说网等网络平台,发表小小说、诗歌百余篇。在《大河诗刊》、《河南诗人》网刊、《函谷》、《黄河时报》、《金城灵宝》、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小说、诗歌。
犁牛和牛娃
文/斯文汉
古时,佛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有一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他为人善良、勤快,给人放牛为生,乡亲们叫他牛娃。
村南山坡有块大石头,远望像头躺卧的青牛。那是牛娃最喜欢的地方,当他放牛砍柴累时,就窝在青石里看白云,听鸟叫,有了委屈也说给它听。
一天,牛娃在山坡上放牛,远远看见一个小胡子男人围着大青石左看右看,东敲西摸后匆匆离去。牛娃心中起疑,赶紧将牛喂饱,就返回守住大青石。天黑了,又冷又饿的牛娃不敢离去。直到子夜时分,几名拿钎、镐的壮汉打着火把而来,领头的正是那小胡子。看到站在大青石上眼睛眨也不眨的牛娃,小胡子示意两个凶恶的壮汉上前将牛娃拉开,另几人在大青石上搭柴点火。熊熊火焰“哔哔啵啵”的声音刺痛了牛娃的心,他像发疯的小牛犊冲了过去,将燃烧的柴火踢散。然而,牛娃身单力薄,几番撕扯后,火又被点燃,还有人提来冷水淬击青石。牛娃红了眼,冲到小胡子身边抱住胳膊张口便咬。小胡子“嗷”的一声,一钎下来,血顺着牛娃头流。牛娃不管不顾,一边大声呼喊乡邻,一边继续往火堆冲。看到牛娃不要命的样子,加上闻声赶来的村民,小胡子只能悻悻离去。
乡亲们心疼牛娃,让他回村。牛娃却执意不肯,并从此日夜守着大青石。
转眼一秋。牛娃上山放牛,一头母牛不小心滚下山坡摔死。主家用棍子把牛娃打的半死扔到门外。乡亲们含泪把牛娃抬到他栖身的山洞,轮流照看。
夜里,昏睡的牛娃感到脸上有温热的东西,恍惚中看到一头牛轻轻的甩着尾巴,用舌头舔自己的脸。第二天早上,照看牛娃的乡亲说:怪了!洞里来了头大青牛,怎么也赶不走;还有洞口不知道谁放了好多珍贵的疗伤草药。
牛娃一天天好了起来,那大青牛也天天围着牛娃转。不知怎的,牛娃这有头大青牛的消息传到了主家哪里,主家带人来抢,却被大青牛顶的四脚朝天,再也不敢来了。
牛娃不放牛,生活没了着落。大青牛好像知道一样,用嘴扯着牛娃的衣角来到一面坡地。只见大青牛用角抵住地,那土便“哗哗”地向两边翻开,一会便犁好了一大块地。大青牛又带着牛娃在一个土洞找到许多玉米种子。那一年,玉米收成格外的好。
这年,突然大旱,半年未见滴雨。水井见了底,土地裂了嘴,禾苗打了卷,大青牛却没了踪影。牛娃和乡亲们心急如焚时,大青牛回来了。它用嘴扯着牛娃的衣角来到村东南。只见大青牛低头把角插入坚硬的石地奋力推动,一只角断了,血滴在地上。牛娃刚想上前阻拦,只听大青牛“哞”的一声,奋力一顶,地动山摇间,“哗”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汩汩清水欢快地流向田野、庄稼。
在大青牛的帮助下,牛娃和乡亲们年年都有好收成,日子越来越好。
谁知,村里起了瘟疫,牛娃也病倒了。大青牛又不见了。晚上,牛娃被大青牛舔醒,看到它疲惫站在那,身边有一碗黄澄澄的药汁。在大青牛示意下,牛娃将药喝下。第二天早上,牛娃惊奇发现自己病好了,起身后,发现锅中有不少药汁,便给乡亲们送去治病。 晚上,牛娃四处寻找一天未见的大青牛。在村东南河边,牛娃见到了大青牛。看到牛娃,大青牛留下了眼泪,居然开了口。说它原本是女娲娘娘补天遗下的一块灵石,因牛娃舍命相护特化作青牛报恩。现在为给乡亲治病它献出了自己的灵珠,活不成了。但它会化回一块青石,守护着这条河,守护着牛娃和乡亲们,守护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