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分析各种商业案例时,总结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法则,大家姑且一听,不要轻易尝试。
就是大部分挣钱的项目,其实是两个极端。
要么薄利多销,把产品卖到任何地方,尽可能触达所有人。比如连锁快捷酒店,就像途家创始人罗军曾经所说的:「只有标准化才有规模化,只有规模化才能利润化」。
要么呢,就做高品牌溢价。我不在乎我的客户群体少,也不在乎别人骂我贵,我的品牌溢价自然有人埋单。所以哪怕我投入高成本也没关系,我的现金流是健康的。
最怕生意是什么呢?就是又想精品化,但跟规模化的东西又拉不开差距。投入的成本不低,却卖不出高溢价。用微薄的利润,服务少量的客户。
大多数民宿,恰好属于这类生意。
因为不是规模化的,所以个体经营民宿的成本是很高的。但同时,大量的城市民宿对比快捷民宿,有的不是差距,只是差异化。就像我试过几次民宿后最终还是投向了连锁酒店的回报,无他,就是省心。
现在的民宿,一部分搞起自有品牌,做加盟连锁,这和连锁酒店又有什么区别呢?一部分呢,做高端化、精品化,确实有市场。不过这种大资金的投入,这跟民宿里的「民」,其实也没任何关系。
说白了,民宿现在更像是一个概念,就像我前面所说,它更像是针对商业化连锁酒店,延伸出的一种非标产品,贩卖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
民宿最火爆的时候,正是共享经济的高潮。
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共享经济时代并没有到来,共享汽车变得越来越像出租车,共享充电宝本质是个租赁生意,共享单车押金还没退完……
太阳底下其实并没有新鲜事,没有什么所有行业都值得被重做一遍,都是换了个名字重活了一次罢了。
参考资料:
《民宿概论》,吴文智
《中国服务 民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农家乐发展简史:从成都走向全国》,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