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住民宿真的有点开盲盒的味道。
如果你运气好,恰好住到一家性价比超高的民宿,就会感叹幸好没选择酒店。如果你跟我一样,每次住民宿都是一地鸡毛,最后一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下次再住民宿我就是狗。
这一期,我就来和大家来聊聊国内民宿市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01
我们现在常说的「民宿」,其实是一个舶来词,翻译自日文「 minshuku 」。
而「民宿」这一商业模式则源自于英国。大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英国人口较为稀疏的西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农家,为了增加收入,想出了一招,那就是给来当地农场参观游玩的人提供简单的食宿招待服务。
这种改建自家住房,以B&B(Bed and Breakfast)形式为主的家庭式招待,被认为是最早的民宿。
慢慢的,这股B&B热潮逐渐影响到了英国其他地区,民宿的经营范围也扩大至露营区和专门的度假小平屋。
总的来说,民宿能够得到大力发展,主要是依托于观光旅游、或者是乡村旅游的兴盛。
看起来很高端,但仔细一想,这他喵的不就是英国版农家乐?
确实没毛病,我国的商业化民宿形式,最早就是以「农家乐」的面貌出现的。
1986年,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的「万元户」徐纪元,为了有个更宽敞的地方来招待他做花木生意的朋友,让他们吃好喝好,就将自家的房屋改建成了一个三合院。
徐纪元
当时《成都晚报》的记者王学成听说了这一消息,来到徐家蹲点采访,并发表了一组名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的系列报道。
借助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徐家大院的名声就这么打响了。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他家以及农科村参观游玩,从一开始只是顺便吃口农家菜,到后来也会住上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