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抬头的一瞬,眼泪落下来。那个夜晚,他在一片寂静之中,抬头看到了明亮的银河,在深色山峦的轮廓之上闪烁。
离开的那天,山下酒店的老板要开车送他,给他准备了很多食物,还建议他早一点出发,开车带他去看神湖。他觉得非常感动,“只是住一个酒店,为什么这边的人都这么互相关照?”
坨本坨则身体力行,带动着身边的人加入。现在她有10多个群,四千多人加入了徒步阵营。组织的活动基本属于公益性质,如果人数太多,他们会AA一下专业领队的费用。
她也更愿意去社交了。以前不愿意向别人作自我介绍,现在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一个爱徒步的人”。在徒步的路上,都是行路人,而不是某经理,某负责人,没有了社会身份之后,轻松,简单。
现在,每周一到周五,她“卖力工作”,然后期待周六的到来。在周六那一天,她早上5点钟就会起床。“能支撑我下去,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我向往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看就够了。”
发发则带动了一些很宅的女生。一次徒步西湖群山标准毅行线,她和另外两位女生结伴,全程25公里。走到后面一半时,两位宅女想要撤离,在发发的鼓励下,俩人继续慢慢前行,过了一段又无法坚持,还是想放弃。虽然经过百般挣扎,最后她们也顺利到达了终点,只是对方说,以后再也不会跟她出来。
故事没有结束。冬天,发发去吴越古道看漫山遍野的积雪。早上6点钟集合,上次说再也不跟她徒步的小伙伴,准时出现,并且坚持往返徒步了18公里。
2022年4月,发发的徒步日记在杭州龙坞。图片来源:小红书@发发的徒步日记
山就在那里
大糖逗子曾经引用过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一句话:“徒步行走是伟大的探险,最初的沉思,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行动,它对人类至关重要。徒步行走强调勇气和谦卑之间的平衡。”
2021年,她还不敢深入荒野,只能进行一日内的轻装徒步。现在,她已经有过重装徒步的经历,徒步让她过上了简单朴素以及适度冒险的生活。
60岁了为什么还往山里跑,行摄匆匆的答案是:自己好玩,也给别人带来快乐影响。
7月,他作为领队,带领69个人徒步呼伦贝尔,最小的孩子不到4岁,最大的70岁,历时六天,走完了50多公里。
8月,鹿鹿子野完成了一次雨崩徒步。她说要把向往的地方,都变成走过的路。雨崩行的过程中,她全身负重27斤,拍摄设备包括:两台相机、长焦镜头、航拍机,一路上,呼吸着潮湿清新的泥土气息,耳畔响起啁啾鸟语,偶尔窜出灵巧的一两只小松鼠,以及高山松针下时不时探出头来的野生菌,“五感六觉都被打开了”。
徒步是陪自己好好走段路。图片来源:小红书@扑通呀
对自然保持敬畏,从不追逐“野生”的路线。如今,在鹿鹿的车库里,有一个近三米高的柜子,里面装的全是她这些年的户外装备。上层是绿色登山包、户外食物、跑步专用的水壶包和潜水的面镜;下层是越野跑的包、水袋以及登山杖。底部的篮子里则装着颜色鲜亮的防雨罩。“户外其实要穿亮色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上个星期,国产收音机X刚从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回来。他很喜欢做攻略,看路线,然后自己去走。“好像去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什么要去徒步?他在小红书的笔记里这样分享:
“我在无人的海边尖叫,在5千米的高原喘气,在山林的大雨里奔跑,在高耸的山脊上舞蹈,我不能说这是自由,但的确自在,从一个高处去到远处,再从一个远处回望来时的路,从一条路到一个山头,再从一个山头眺望其他山头,山野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平静,风、雨、雪,动物、石头、花和叶子,浪与礁石,以及跟我一样在赶路的人和影子。
天亮前出发,天黑前下山,日月晨昏,潮汐四季,时间的刻度可以有很多种,反正不是周一周日六点下班。不想把这些跟人生种种扯上关系,因为人类本也属于自然,山就在那里,答案也在。”
(坨本坨、鹿鹿子野、发发的徒步日记、大糖逗子、好神奇和小蚊子、行摄匆匆、国产收音机X,皆为小红书站内昵称)
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