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百解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或者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可惜生活的压力和肩上的责任,让很多人都困在这世间,为着几两碎银劳苦奔波。
但生活中总有例外,浙江宁波的谢建光就是如此,59年的人生路,他有35年走在路上。
真正做到了像他笔记所写的那样:
我从天上来,住在这荒野之中,与大海为伴,吃青草石头。
01
福州某个山洞。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平躺在地,耳边是虫子窸窸窣窣活动的声音。
男子浑身无力,连手都举不起来,他静静的等,等着自己闭上眼睛,可漫天的星辰令他眷恋,美得他不愿闭眼。
洞口吹来的风轻轻的拂过他的脸颊,好似一双温柔的大手,在她的轻抚下慢慢的睡了过去。
等他再睁开眼时,已经趟在医院的病床上。
这名男子正是今天的主人公谢建光。
在这之前,他是一位不得志的少年。
他出生于1959年,因为父亲的关系,在村中处处受人白眼,上学时他酷爱文学,立志要当一名作家。
结果却被品德老师一顿嘲讽,受到同学霸凌和嘲笑。
从哪之后,学校成了谢建光最厌恶的地方,再也没去过。
辍学在家后,他拜了刷油漆的师傅当老师学手艺,后又去当了木匠,被刨板机割去两个手指后,谢建光叹言:“若是没有这些烂遭事,我定会在课桌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后来高考再次开放,谢建光报名参考,可早已离开校园多年的他又怎么能比得过那些时刻做准备的学子呢?
果不其然,谢建光落榜了。
那一年他23岁,父母年迈,自己生活拮据。
父母见他颓废,又没有工作,便让他结婚,说:“成家立业,家成了这业也就成了。”
谢建光不乐意,他心里想着这不是祸害别人姑娘吗?
他想起了《古今诗语》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想去远方看广阔的天地,触碰内心深处的灵魂。
于是身上只有150元的谢建光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徒步旅行。
可这去又该去哪呢?
从宁波老家开始,他徒步至温州,再辗转到了宁德和福州。
在这一路上,他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行人,有与他一样徒步旅行的,也有骑着自行车旅行的。
他们互不相识,只是偶遇,然后互相陪伴,互相倾听,故事讲完了就分道扬镳,谁也不牵挂,谁也不留恋,倘若有缘,那就江湖再见。
这样的日子新鲜惬意,让谢建光感到了自由,他说:“在这大自然之中,我可以做任何傻事,我也不会因为傻而被责骂。”
但在这个行程中,并非所有的一切都美好,谢建光也在衣食住行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最开始因为身上有钱,日子尚且好过,后来钱花光了,他便难了,从徒步旅行者变成了大街的流浪汉。
野果野菜成了他果腹的食物,有时候路过村庄,一些村民见他可怜,也会给一些番薯土豆,要是路过繁华一点的地段,谢建光就会去一些快餐店门口,吃别人吃剩的食物。
一开始谢建光也觉得难为情,可行走在山间的自由浪漫让他迷恋,与生活上的贫瘠相比,精神富足更重要。
所以,林中升起的朝阳和夜晚的漫天星辰挽留了他归家的脚步,在这段心灵之旅上,谢建光越走越远,直到忘我。
在经过福州路段时,他遇到了一对乞讨的母子,看着她们可怜的样子,谢建光于心不忍,把身上唯一的32元钱给了她们。
随后他推着他的板车走进了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