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女老师被谢建光的文采折服,而谢建光也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探访完少数民族居住地后,他还到女老师所在的城市停留了一个月。
他要走时女老师挽留,甚至提出要跟他结婚,谢建光也曾为此犹豫过,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告别,继续他的旅程。
只是这一次之后,谢建光挣钱买了一台手机,在路上遇到一些聊得好的朋友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逢年过节时也会互相通信。
不过,对于谢建光徒步旅行的这种行为,他们父母十分不理解,觉得他不懂事,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
劝他:“孩子,你就不要再走了,在家里过上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不好吗?”
可谢建光却摇摇头说:“我想直到我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还是会在路上。”
面对他的固执,父母无可奈何,一直到后来谢建光出书,他们才宽了一些心,也就随了谢建光的意,不再念叨他。
可惜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后没多久,谢建光就离开了人世。
2018年夏天,谢建光想要再去一回东北,在去之前他好像就有了预感,他发信息跟朋友说:“我觉得我会在一个黄昏停止心跳,我似乎看到了我生命最后的跳动。”
一语成谶。
在黑河休息时,谢建光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下肢浮肿,连续便血半个月,朋友们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但他却不愿意去,后来晕倒在宾馆,吓得老板连忙打电话送他去急救。
因为常年的饮食不规律,导致他肠胃染病,送医院时情况已经危急,这一去谢建光也没再醒过来。
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在路上走到了他生命的重点,他于黑河长眠。
结语:
对于谢建光一生,有人羡慕向往他能够放下一切,顺应自己的内心,寻找最纯粹的自己。
但也有人觉得他软弱不已,经受一点挫折就逃避责任,放下自己的父母不理不赡养,是大不孝。
他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笔下的老人和他本人。
人的一生要怎么度过不应该有对错之分,小说里老人艰难悲苦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塑作者造他的海明威获奖无数,受人尊敬,最后却饮弹了结。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个人不管他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它对社会无害,不影响身边人,那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和值得被他人尊重。
本文由@李百解 原创,创作不易,你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