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撷取了花墙子村的马老四和贵英们人生的只言片语,却难以诉尽所有的结局。
李睿珺经常回到花墙子村。
村子坐落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沙地。
温带干旱气候让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104.4 毫米,而年平均日照达到 3088.2 小时。
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黑河穿过小镇,缓解了盐碱和干燥带来的艰苦,也是李睿珺从童年起就频繁造访之地。
在张家墩和蔺家庄一众以姓氏为名的村子里,花墙子村独树一帜,因建筑方式独特而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村庄生长在黑河边,比邻大片湿地。
过去,村民们就地取材,到湿地里采土方或做土坯,建造房屋。
湿地里的泥土总会连带着水生花草被一齐拔起,砌出来的墙也就多了枝枝蔓蔓,怪花哨的。
花墙子村的名字就这么流行起来。
花墙子村处于非凡的地理位置上,村庄的东面距黑河沿岸不远,周围的湿地和池塘栖居着不少水鸟,俨然一个水草丰茂的村庄。
但穿过村子,一路步行向西,就会骤然走入一片广阔的沙漠,大茨洼、骆驼刺窝、碱槽、沙门子,这些地名显示在卫星地图上,通常是浑黄和荒凉的背景色。
电影《隐入尘烟》剧照。
越过沙漠,积雪的祁连山脉从西北延绵至东南。
花墙子村所在的罗城镇像是黑河在荒漠里小心扶持起来的狭窄绿洲,呈现在地图上,是备受夹击的单薄和顽抗,也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幸运。
花墙子村是李睿珺长大的地方。
他和书写乡愁却远离家乡的导演不一样,即便搬到了北京生活,他仍跟花墙子村与村民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拍《隐入尘烟》,他回到村里待了一年多;拍《老驴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他至少都待足了半年。
不拍戏的时候,他每年也要回去住一两个月。
在李睿珺的镜头下,花墙子村似乎是故事发生的永恒背景,村民是最常见的主人公。
这个村庄和它的一切,是他 39 年人生里最熟悉的世界之一。
李睿珺出生于 1983 年,那时的花墙子村还未大规模通电。
男女老少结伴去看露天电影是唯一的娱乐方式。
在这个交通闭塞、工业并不发达的地区,村民们以耕种和放牧为主要生计。
李睿珺的姨夫武仁林,也是在《隐入尘烟》中扮演马老四的演员,如今仍延续着这样的生活方式,每天,他要打理 20 亩耕地、5 头驴和 70 只羊。
玉米、小麦、谷子和糜子,曾是花墙子村的主要农作物。
一种叫 " 糖萝卜 " 的甜菜,外形特别大,是生产白砂糖的原料。
还有一种叫藏红花的植物,可以用作中药原料。
和许多村庄一样,这里也难逃人口迅速流失的命运。
年轻人大多到外地务工定居,村庄的活力和日常,几乎都靠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来维持和运转。
只有春节,年轻的气氛才会复活几分。
土地的细节
耕种、放牧和盖房子是以农牧业为主的花墙子村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电影《隐入尘烟》的主要故事线。
被亲人视作累赘的村庄边缘人物马老四和贵英,因媒人介绍偶然成为夫妻,犁地、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放牧、造房子几乎是成就这场爱情故事的全部细节。
电影《隐入尘烟》剧照。
四季过后,土地上生长出了玉米、小麦,也生长出了两个人的情愫。
李睿珺对耕种的记忆从没消退过。从小,他就要学习如何跟土地打交道。
在他一两岁时,大人们去地里干活,总会把他带到田埂上,天黑再一起回家。
刚学会说话时,李睿珺很喜欢说 " 大豆 ",这是当地每家都会种的一种蚕豆。
到了小学,李睿珺就和哥哥捡玉米根、坐在爬犁上当配重。
再大一点,他们要学着割麦子,给玉米浇水、施肥,再把收获的粮食扛到马路边,目送着它们被运走。
初中,李睿珺已经学会跟妈妈一起背着喷雾器给玉米洒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