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河南”的称谓,虽然有人认为是因为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原因而得名,但清代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是这样记述广州“河南”范围及其来源:“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始。”屈大均所说的孚,指的是东汉的杨孚,他直接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的名字是源自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的杨孚。 为了寻找答案,珊珊三丫头曾到杨孚的故乡广州下渡村寻访过(有兴趣了解详情的朋友请翻阅前面文章《广州海珠区,以前称“河南区”,“河南”的名字源自这“城中村”》)。


杨孚,是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是岭南地区晋身朝廷要员的第一人,是“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著有《岭南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著,也是岭南第一部学术著作,开创粤人著作载入史志的先河。杨孚晚年从当时的京城河南洛阳辞官回到广州下渡村的家,同时带回了几株河南的松树栽种于自己居住的宅子前,结果在当年冬天,本来不下雪的广州下起了大雪来,松树挂满白雪,人们就传雪是受到杨孚感召,从河南来,是杨孚把河南洛阳的瑞雪带回了广州,从此,大家将杨孚的居地昵称为“河南”,到了今天,“河南”作为了广州市区珠江以南的代称。


寻访二、广州“海珠”的起源:海珠石。
广州“海珠”是取“海上明珠”的意思,名字是来源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今天想寻访海珠石的遗留,却要来到“河南”的对岸“河北”的海珠广场、沿江中路、长堤大马路一带。

珊珊三丫头查阅了一次关于“海珠石”的历年记载:在古时候,珠江的江面要比现在宽阔许多,海珠石是原来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大礁石,由于是粗砾岸和沙砾岩层组成,所以抵抗潮水力的冲击的能力特别的强,海珠石的长133米,宽五十米,周边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看上去就是江中的一个石岛,所以既称为海珠石,又称为海珠岛。因长期被珠江水冲刷,海珠石变得浑圆如珠,并伴随着潮汐变化而浮沉在珠江面上。在1931年,为扩展珠江新堤,海珠石被炸沉江底。直到后来在沿江西与新堤一横路进行排污施工,沉在地下大约70多年的海珠石的部分,才重见了天日,这些被打官挖出来的海珠石碎块,被散布放在原来海珠石的附近,供游人参观。


海珠石在历史上的一块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