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身居内陆,重庆正不断向开放前沿迈进。在共建共享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广阔“舞台”上,市场如何协同发力,共同唱好城市发展的这台“大戏”?
近期,在重庆渝中区化龙桥片区内,超高层项目(陆海国际中心)458米主塔楼核心筒竖向结构正式突破300米。从高处远眺,俨然一座城市新地标即将蓄势待发。
这栋由万科集团打造的高楼位于重庆国际商务区,项目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释放效应,打造“政企合作”模式的新样本。依托优质商务载体,陆海国际中心承载着城市对外开放和发展过程中的高端产业集聚与整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2月9日拍摄的陆海国际中心项目主塔楼
西部陆海新通道注入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一条新的大通道连接起中国西部和世界各地,这,就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截至今年11月30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重庆—钦州)累计开行2717班,外贸货物货值累计约98.4亿元,内贸货物货值累计约72.8亿元。
西部陆海新通道,正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注入强劲动能。
去年10月,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要求,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在重庆共同签署协议《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至此,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13+1”省区市合作共建格局。
合作,一直是城市对外开放,向前迈进的核心要素。有观察专家表示,“13+1”格局形成后,合作规模、范围均得到扩大,合作的形式也更多样化。
“在此格局下,重庆已经成立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目前正联合通道沿线海关、口岸、交通等部门,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合作共赢。”重庆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1月,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也正式启动运行,该公司将创新运用跨区域平台管理模式统筹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现由6省市8股东组成,并在重庆、贵州、甘肃、新疆、宁夏成立区域运营公司。
有关负责人介绍,实际运营中,各省份运营方都会以陆海新通道公司名义开展业务和拓展服务网络,推动通道、物流、贸易、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带动西部地区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和经济一体化。
重庆国际商务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西部内陆“变身”开放高地,对外开放通道的建设,不只让重庆企业获益,其辐射效应正在向外延伸,为城市区域带来新的发展“能级”。
化龙桥,曾与朝天门、磁器口齐名的重庆水码头,是中药材、水果、陶瓷等物资的集散地。
地处化龙桥的重庆国际商务区拥有约70万方的高端商务载体,核心的重庆企业天地,由10栋甲级写字楼组成、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历经多年的发展,该区域已日趋成熟,吸引了德勤、ABB、三菱、大金、电装、罗克韦尔、施耐德电气、外企德科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类大型企业纷至沓来、汇聚于此。
德勤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自2014年落户企业天地以来,德勤发展迅猛,已成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最大的专业服务公司。
企业成功发展与扩展的背后,除了企业自身实力外,离不开政府提供的优质“生长环境”。
2018年以来,作为重庆唯一获得授牌的“重庆国际商务区(IBD)”,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产业链配置效率和创新驱动能力,努力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模式。
“我们将着力把重庆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渝中区上市基地,为企业实现海内外上市提供各类服务。”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该基地3年累计落户上市企业6家,专业服务机构30家;到2022年,该基地有望成为境内外上市辅导企业集聚中心,区域境外交易平台辅导代理机构超过15家,5年累计落户上市企业20家。
政企合作 共建陆海国际中心
为了深化政企合作,今年3月,渝中区与万科重庆公司进行座谈交流。政府对陆海国际中心项目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共建思路: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建设,精雕细琢打造精品,努力提升化龙桥片区功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