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市场变化对建筑设计师的影响
多种迹象表明,目前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重视与国外同行的竞争,KPF、HLM、黑川纪章、丹下健三、巴马丹拿、KMD等,已经不再是我们仅仅从书本中了解到的境外优秀建筑设计师,在国内时常可以见到他们已落成或者正在竞标的作品.比如,郑东新区就是由黑川纪章一手打造.同时,竞争的压力也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成长与成熟。
中国建筑师在与国外同行同台竞争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拥有主动权.建筑师已经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国外建筑师创意、仅出方案、国内外建筑师共同进行方案探讨和概念表达,发展到现在国内设计机构为主,作为设计总包将某些部分包给国外擅长的专向建筑师的格局.我国的设计模式正在从过去单一的承接设计转变为设计总承包、管理总承包、设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多元模式,也就是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
开放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市场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设计师需要更多地从经济意识、市场意识、营销意识上进行转变,使自身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市场的变化。
一、树立建筑设计师的经济意识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产品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畴,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好的建筑产品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反之,不好的建筑设计产品不仅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早在古罗马时代,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设计原则.他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这里的“实用、坚固”显然就是建筑的经济性。
建筑的经济性设计要素已经被当时的建筑设计师意识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中也提到:“我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建筑师都表现出把实用和节俭放到第一位的愿望”.这里所说的“实用和节俭也是强调建筑设计师的经济意识. 建筑商品化是大势所趋,建筑设计师不能仅仅将建筑设计停留在艺术层面,追求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同样重要.设计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又是简单的。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主任林衍堂如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在价值取向上会非常自然地将“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作为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的第一认可人,开发商更是将经济价值置于首位.在这一前提下,建筑设计师需要树立其建筑设计的经济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创作。
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建筑不仅仅是一件作品,也是一件产品.虽然“经济”被公认为是建筑三要素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建筑业普遍强调的是“实用”“美观”的二元价值观,“经济”的作用在设计环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就曾经出现过数次重复建设过热的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不重视建筑的经济性所带来的后果.由于缺乏经济意识,建筑师往往在市场分析、投资决策、方案评价等环节缺乏科学论证,出现决策失误、投资偏差以及设计失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要树立经济意识,把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在技术先进的条件下追求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先进,将控制项目投资的观念贯彻在各项设计中,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