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友说,作为新手上高速,每次都很难把握与前车的距离,明明觉得两车之间相隔蛮远的,谁知实际距离那么近,实在害怕自己咻一声就撞上去了。
B友说,有次想趁公交进站时快速超越它,没想到公交前面突然冲出一个人,差点就撞上了,吓出一身汗。
C友说,打灯后刚想变道,再看一次后视镜,唰,邻道突然出现一辆车,庆幸当时看后视镜,否则就要出事了。
以上这些情况,应该有不少车友在日常开车中出现过,路上行车,难免遇到各种意外,除了临场处理要冷静,还要学会。识别“危险半径”,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如此能有效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何为“危险半径”?
所谓车辆的“危险半径”,指的是车辆周边,如变道、超车等动作会影响到范围。要做到安全行车,那么我们在开车考虑问题时,不要只顾着自己的车子本身物力体积大小,而是应该把范围扩大至车身周围环境,既要注意自己车辆的危险半径,也要尽量保证让自己行驶在其它车辆的危险半径之外。
不同场景如何识别不同“危险半径”?
场景一:高速跟车
在高速路上跟车需要注意两车间的距离,不可太过接近,因为高速路上的车速比市区或者国道都要快,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这个时候可通过“三秒准则”确保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即选择某一参照物,当前车车尾超过参照物便开始默数三秒,若数完就到参照物位置,则表示距离恰好,而这个距离就是你行车的危险半径,如此即使前方车辆出现问题,也有三秒的反应时间,避免发生车祸。

场景二:高速事故
在高速路上一旦发生事故或者车辆出现故障,需要在车辆后方150米处放置
三角警示牌。这150米就是危险半径,可以让后面来车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而避免发生第二次事故。

场景三:变道行驶
在高速上,想要变道的先决条件,一定是后车全脸出现在前车的后视镜中才可以,当然越远越好,这个时候前车和后车距离就是危险半径。把握好危险半径则可以避免变道时后车突然出现在隔壁道导致发生碰撞事故。

场景四:超越公车
当公交车进站,想要超越它,那么在自身车辆车头与公交车尾相重叠后,不仅要注意与本车道的前车保持合适距离,而且要关注邻道公交车车头前方10米内的环境路况,这两段距离就是危险半径。识别之后,控制速度,除了可以避免追尾前车,还能有效处理突发状况,例如有行人突然从公交前方窜出来。

最后想要说的是,这些危险半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速度与车辆大小发生变化,例如速度不同,车辆“危险半径”的辐射范围不同,速度越快,危险半径越大;车辆体积越庞大,它的“危险半径”辐射范围亦会越大,而且危害大,所以一定要敬畏大型车辆,能避则避之,不能避则尽量与其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