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猪肉的价格起伏不定,总体呈上涨趋势,原因在于生猪产业遭遇了很多困难,严重影响了效益,价格是在多种因素下,被迫抬高的。
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说,农村地区原有的中、小、散养猪场户仍是目前养猪业的主力,担负着生猪稳产保供的重任。

相比于大型养殖基地而言,农村地区的散养猪场户,自身面临的风险会比较低,因为他们以家庭为主,人员流动少,责任心强,生产周期短,只需4~6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个出猪周期,在此期间内,他们管理到位,封闭养殖,与外部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生猪发病。
但规模大的养殖场的情况可就不同了,虽然他们的圈舍条件、饲养条件、生物防护条件都还不错,但难免与外界接触,农场主在养殖过程中,害怕生猪生病,市场上稍微有点动静,他们就赶紧让养的肥肥胖胖的生猪出栏,避免因“猪瘟”这一类的流感,而埋没了自己辛苦养殖的成果。

这样的恐慌性抛售,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保证收回成本,毕竟钱在口袋里,总比还没有回本来得强得多,但猪卖出去后,这一类农场主又要谨慎地观察一波形势,才会进行补栏的动作,如果一直不敢补栏进种,那后期就会没有生猪可养,耽误养殖的时间,也错过了很好的发“猪财”的机会。
农场主的顾虑不无道理,生猪产业势头不错,但困扰产业发展的几大问题一直都在,譬如:非洲猪瘟,养殖的成本增长幅度较大,缺乏种源,种猪、仔猪调运不畅,缺乏养殖土地、环保因素制约,养猪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从业人员短缺,招工难,产业扶持不平衡,中小散户扶持力度较弱以及基层政府对生猪养殖支持力度不够等。

尤其是非洲猪瘟,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老百姓们仍然心有余悸,买猪肉时总要再三观望,再加上有些人刚好是在猪瘟爆发的前几个月投资的,以致于血本无归,更是让部分农场主失去了信心,不敢加大养殖力度。
对于这几大困难,国家应重视非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研发和投入使用,保证疫苗质量,切实提高对猪体健康的保护水平,使老百姓敢养、敢投、敢扩,没有后顾之忧。

农场主怕亏钱,一是金融扶持不够,二是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政府应该多多支持农场主们,再配以技术的助攻,利用粪污异味祛除技术、养猪机械化技术等,让农场主赚钱的同时,还能省力,摆脱从前的事事亲力亲为,能够巧妙的,且效率提高地偷个懒,如此一来,想必生猪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