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与植物之间的“恩恩怨怨”它们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滴水观音(海芋)的茎和叶含有氰甙,一种有毒成分。如果人们误食,可能会导致舌头麻痹或死亡。然而,有一种名称相当尴尬的昆虫——锚叶甲虫,它能突破海芋的有毒防御,在海芋上咬出规则的圆孔。
有些昆虫真的能“解毒”,它们的身体就像生化工厂。有毒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进入工厂后,通过一套开发的解毒酶对毒素进行氧化、水解和还原处理,以改变毒素的生物活性。经过二次加工后,初级产品与昆虫的糖、氨基酸和磷酸盐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最后从昆虫体内排出。
有些昆虫有更好的方法利用有毒植物的毒素。食用毒素后,它们通过不同程度的代谢变化选择性地将其储存在体内。这种选择性储存功能不仅能有效“解毒”,还能将有毒成分转化为自身防御天敌的武器。在昆虫中,麝香蝶、斑蝶、斑蛾和夜蛾幼虫善于选择和储存毒素。
以橡树叶为食的吉普赛蛾子幼虫可以将植物用来抵御入侵的有毒化学物质单宁酸转化为自己的武器,对抗入侵细胞的病毒。吉普赛蛾子的幼虫只能凭直觉判断面前的食物是否含有单宁。如果他们没有,他们就不会吃。即便是在含有单宁这种物质的食物中加入病毒,蛾子幼虫也几乎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单宁这种物质可以帮助蛾子幼虫抵抗病毒的侵入。昆虫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打破植物的自我保护,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代价对于物种繁殖来说是值得的。
相反,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一种植物能逃脱昆虫的捕食。即使昆虫能像有毒植物一样适应它,昆虫似乎总是在这场战斗中占上风。植物和昆虫之间的敌意已经持续了数亿年。现在还没有停止,将来还会继续。
正如美国生物学家吉米·鲍德温(Jimmy Baldwin)教授所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将植物视为真正的生命。只有昆虫知道它们的力量,它们的攻击有时像凶猛的拳击手一样强大。正是由于植物和昆虫之间无休止的竞争,才创造了这样一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