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
虽然山西的杏花村有如此美酒,但是,纵观杜牧一生,也没在山西留下什么足迹。晚唐和北宋人所撰写的各种文献中,并没发现杜牧与山西有什么关联。就连当地的方志,如《山西通志》、《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中,也从未有过杜牧涉足今山西境内的任何记载。由此看来,山西杏花村一说,其实是人们的美丽附会。

与山西的空口无凭相比,安徽贵池的提法却是有史可考的。《江南通志》(1829)、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两部《池州府志》和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杏花村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杜牧《清明》诗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

另外,杜牧确曾任职池州。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越演越烈,杜牧牵涉其中,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这种情况下,借酒浇愁也很正常。看来,杜牧的“杏花村”非安徽贵池莫属。

除了山西与安徽的杏花村之外,还有许多省市地也加入论战,把个小小的“杏花花”炒得热火朝天。但是,正如郭沫若曾说的:“凡是名人胜迹,后人往往多所附会。”言之凿凿的东西,也并一定都千真万确。而“附会说”这样的观点,并不郭沫若的发明,纪晓岚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这样说明了。当年有个名叫郎遂的贵池人,就是杏花村,他历时11年修成《杏花村志》。后经《四库全书》总纂官、大学士纪昀等人审定,《杏花村志》得以入选《四库全书》。

纪晓岚在为《杏花村志》撰写的《提要》中就说: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郎遂撰。按杜牧之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从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亦志乘之结习也。”

发掘传统文化是好,但是,关于一首诗中“杏花村”之争,感觉是小题大作了。诗歌是种特殊文体,古人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所以,在这种热闹地争执之后,又有学者认为杜牧的“杏花村”只是泛指。

杜牧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这样读来,诗的意境才更开阔。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