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
清明时节话《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是山西杏花村吗?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肯定不是山西!
年年清明,敬宗追远。今逢清明,遍地哀思。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所以,古代的清明节,活动是多样的,除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外,还有许多丰富多采的民间节俗,清明踏青,即为其一。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是始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正是因为清明节活动的丰富多样性,才给历代诗人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在歌咏清明的诗作中,佳句频句,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处繁花无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北宋隐士魏野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明代诗人袁宏道的“头茶与鲜笋,刻日待新尝”等等,从不同的侧面,绘写了古人清明时节的所感、所触、所想。
如果论后世影响力,古代诗人咏写清明诗作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非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莫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杜牧七绝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据《千家诗》的解读是: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的《清明》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使“杏花村”名满天下。国人历来就爱蹭热度,尤其是此诗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多地的“杏花村”之争。据悉全国有十多处杏花村,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仅在安徽,历史上就曾有四处杏花村。究竟哪里才是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呢?这点,我们得从杜牧的宦游经历说起。
杜牧,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京兆杜氏是当地旺族,杜牧的爷爷杜估在唐顺宗与唐宪宗两朝为相,所以,杜牧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的杜牧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从而步入仕途。在京城呆了八个月后,杜牧受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邀,赴江西为团练巡官。几年后,杜牧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后又回京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随之又外放为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
杜牧的为官,除了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外,一直在南方的江西、湖北、安徽、江浙等地,其诗作多是游宦之作,所以,《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似应不在北方。但是,由于山西杏花村汾酒的钟头太响,所以,杜牧的“杏花村”一度被人认定为就是地处山西汾阳的杏花村。山西汾阳县杏花村之所以能作如是想,是因为相传自南北朝以来,当地便以产美酒著称,所产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到了唐朝时期,村内酒店已达7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