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眼里,我不仅不用工作,还一直到处浪。其实,旅行也不一定就要花很多钱,别人一万多玩一周,我一万多可以在东南亚玩半年,如果你问我怎么做到的,常年在外流浪就学会了,我这都不算省的,我就是正常玩,只不过我都是自由行,不住豪华酒店,不吃大餐,只坐公共交通。此外,支教、志愿者、搭车、徒步、沙发客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让你用较低的价格旅行。你愿意去尝试吗?

在泰国尖竹汶支教

在斯里兰卡做志愿者

川藏线冰川徒步
我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收入,之前偶尔工作几个月就攒好多钱了,在大理的时候,偶尔接翻译、投稿,还通过帮瑜伽老师做事有一些收入,而这点小钱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生活了,所以,我的生活不可复制,我也没有任何挣钱的秘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有所变化,老人似乎并不特别地为孩子的离开而难过,很多老人也都没有经济上的困难,财产权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子女离开家去外地寻找机会,长寿的父母发现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而无须将土地传给孩子。工资的上涨和退休金制度使得越来越多老人得以积攒存款和财富,从而可以在经济上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无须一直劳作到死,“退休”(退而修养)的生命格局开始形成,父母和子女的分离被视作一种自由,他们选择社会学家所谓的“有距离的亲密”。这是阿图·葛文德在 最好的告别 一书中,提到的一种美国近代的现象,虽然对中国来说还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我相信其实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太多压力,只是传统的思想观念,让人们还在努力地为下一代奋斗。
我就比较自私一点,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孩子,但是现在还不愿意为了另一生命而活。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18岁成年之后,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应该是相互独立、彼此理解的两个个体,而不是谁要依附于谁,尽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没有必要拿道德绑架孩子,而让其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扯远了......
朋友们都说我是个“老灵魂”,看上去是个年轻的小姑娘,聊起东西来头头是道,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早就“养生”了,每天早睡早起,吃素不喝酒,坚持瑜伽练习,看书写字,其实一点都不早,那些现在还在任性,觉得自己年轻还能造,用身体换钱的人终有一天要付出代价的,到那个时候再养生是不是有点晚了呢?
去参加很多“身心灵”的活动也是一样,一般都至少80后,甚至70、60后是主体人群,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太早涉猎这些了。其实并不是,我只是比一般人早经历了更多,所以我也就早一些开始寻找出路(自我疗愈),开始探索自我,了解两性关系、原生家庭、甚至更深层的灵性方面的东西。只不过,我学习了解不会深陷,不会变得像有些人觉得的“神神叨叨”的样子,而是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