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知道林州(林县·林虑山)太行山,有个乡叫石板岩乡。
吸引我的就是“石板岩”这三个字。吸引产生了好奇,就想去看看。
89年秋,去太行山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徒步进山是当时的现状,有位好客的林州汉子(应该是山外的某个村的,驾驶的是当时的仪征农用车,因车没有油,只能送到现在的“林虑山”门),然后,便向“千米太行隧洞”攀登。
穿越“太行隧洞”向下走百米后,便是一条水清的河流(应该是露水河)。河的对面,有一座很不显眼的村落,就是“石板岩”。
随着对“石板岩”和太行山的了解,逐渐地对“石板岩”民居有了兴趣。
中国有一套邮票是“中国民居”,介绍的是各地的民居特色。我便在拍摄风景时,有了对民居的特别关注。
就地取材成就了富有特色的石板民居,石板房、石头墙、石头场、石水缸、石锅台、石神像、石谷洞等,以石头为主要建材,已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标志。这也是成就太行山大峡谷风景的特有标志。
我几乎是每年都去“石板岩”去看去拍摄,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山里的石板房,离开了山体,也就是石头了。少了石材的灵魂,也就什么也不是了。
“冬暖夏凉”是石板建筑的最大特有属性之一,屋顶石板形成的线条图案,完全来自建造者的心与手配合。
“石板房”在我的镜头里,或许还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但愿能成为“守望者”。钢筋水泥铸就的“森林建筑”。已经让人“心燥”了。
富有特色的太行山,有其让人向往的风景,以“石板房”为点缀的建筑,反倒能给人遐想,让摄影和绘画增点“大山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