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太行八陉”之“白陉古道”上的地质智慧
太行八陉
陉(音xíng)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另意为山脉中断开的缺口。人们沿着缺口探寻,便发现了横贯山脉的出路。
古往今来,从黄河岸边到燕山脚下,沿太行山自南而北沿着山间的峡谷缺口形成了八条著名的“陉道”,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中国历史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在这些狭窄的山谷中轮番上演。
太行八陉分布图
太行八陉中,除去位于太行山脉最南端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轵关陉为两座著名山系之间的天然通道外,其余均穿越在太行山的峡谷中。水往低处流的铁律,决定了山西高原上的水体,终究要流向地势相差悬殊的华北平原。正是这些发源于山西高原上无数的水流,造就出了太行山上的千沟万壑。然而,事实上这些千沟万壑并不都能成为贯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理想的天然通道。太行山区特有的地层结构,造就出太行山区以台阶状、层状为特色,以云台山为代表的“云台地貌”景观。这种地貌表现为沟沟可见的绝壁天崖与巨瀑景观,这些今天大家最为惊羡的美景,对于远古的先民来说,则是一处处、一道道沟谷中人类自然通行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今年初夏时节,应邀作为地学专家与河南教育电视台地理博览摄制组,一起探秘“白陉古道”,从残存的“白陉古道”遗迹,发现了许多古人巧妙地利用地质地貌结构的地质智慧。
白陉古道
白陉又称孟门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南起河南辉县薄壁镇,经陵川长辿底、武家湾、乾河、磢底、横水河,北达山西晋城陵川县,因它的南端起始于河南辉县市薄壁与上八里一带的白鹿山,故名“白陉”。白陉古道主体行进在峪河大峡谷中。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原本的峪河大峡谷不同的区段又有了不同的称谓。峡谷出山口附近的一段又被称之为宝泉峡谷,从潭头村以北到山西省的双底村,又被称为马圪当大峡谷,峡谷到爽底村以后,分别向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出现大的分支,东北方向的分支被称为红豆杉大峡谷,西北方向的分支或仍被称为马圪当大峡谷或黑毛沟大峡谷。这些名称的变迁这里就不做详细地考证了,只是大家在从一些文献中看到这些名称时知道是同一个地方就行了。
“白陉古道”古往今来一直是连接山西与河南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据说 1972年因与古道方向近于一致修建了一条跨越省界的公路,从此“白陉古道”的大部地段被改造或被废弃。然而,纵观历史,大量的学术资料显示,“白陉古道”是个可攻可守的军事要道,军事上通过“白陉古道”南下可攻汴京(开封),东可攻大名(济南),向北可挥师安阳、邯郸。
由于历史的演变,“白陉古道”的南端其实并非固定的一条道路,其它的古道也有类似的情况。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在同一区域对修建道路的路线,做稍许调整,就象现在的许多道路,其实就是沿着古代的驿道在修建,但又不一定会完全重合。而白陉在穿越太行山前第一道壁障的时候,其实也分成了两路,一路沿峪河口,另一路则在孟门。两条道路在太行山腹地的五家湾道甘河村又合为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