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陉古道上的地质智慧
但凡山区的大道小路无不与地质地貌紧密相依。对于白陉古道而言,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大部分已被岁月所埋没、所覆盖,但从残存的一段段古道片段上,不难发现白陉古道上的地质智慧。这些智慧突出展现在薄壁宝泉一带的宝泉古道、上八里鸭口紫霞关古道以及山西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的一段古道上。
白陉古道上的第一道屏障
将太行山形象地比喻为一道横亘在华北大平原北部与西部边缘上,拔地而起的一幢巨大墙壁,真是毫无夸张之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在“分道扬镳”拔地而起之时,毫不例外地都是沿着一些深大断裂而进行,这一点在白陉古道的南端起点薄壁镇,表现的尤为明显。薄壁镇的北部山前有一条断陷距离达1000米左右的薄壁断层,该断层及与其平行的次一级断裂共同造就出山前最高可到1400米左右的高山屏障。
太行山特殊的层状地貌结构,位于山体底部的太古宙变质片麻岩相对于其它岩石似乎变得“软弱可欺”,快速遭受风化剥蚀后的古老变质岩,又造成了其上部坚硬的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的断崖式崩塌后退,流水与风化剥蚀作用的持之以恒,在这一带切割出深入太行山腹地10公里左右的一系列的红石峡谷,循着这些美丽的红石峡谷似乎可以找到通往太行山腹地便捷的路,然而太行山特殊的层状地貌结构,使所有的沟谷在这一带的溯源侵蚀的途中,都将遭遇类似于宝泉大峡谷中潭头瀑布200-300米左右落差的天然屏障而无法逾越,峡谷的路在太行山南端宣布了“此路不通”。
崖壁的屏障与峡谷的“此路不通”,决定了通往太行山腹地的路少之又少。诚然自然界的许多事情,大多都遵循“欺软怕硬”的铁律,坚硬的山体,在遭受大地构造运动作用的过程中,总会留下累累伤痕,断层就是这种伤痕中最明显的表现。
位于薄壁镇北约8公里处的孟门,因一条近于东西向的断层,在太行山腹地沿着这条断层形成了一条与峪河主河道相联通的支流峡谷,在太行山前的屏障山脊处形成了一处相对低洼的孟门垭口,早期的白陉古道就从这里经过,因此,又称孟门古道。孟门垭口,两山耸峙,宽仅2米,当地人称“没牙豁”,又称紫霞关,因其下部主要出露的岩石为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据说紫霞的由来与紫红色的岩石有关。孟门地势险要,孟门垭口虽然相对于周围1400米左右的山脊低了近400米,然而相对薄壁镇所在的大平原仍有900米左右的绝对高度,孟门垭口的西坡相对于谷底的高度大约在200多米,好在这里因断层的存在,山体被风化剥蚀形成了一条坡度较大的沟谷,相对于其它地段的绝壁长崖,这里是可以艰难地通过。
清朝后期,因为孟门的“没牙豁”,不具备大规模骡队的通行的条件,沿峪河山腰处的崖壁上开辟了从潭头-宝泉-老爷顶的新路,这条路的开辟使薄壁镇成为“骡驮连驿,日进斗金”的大商集散中心。
海拔高度640米薄壁西老爷顶,相对于薄壁镇高差达540米,相比海拔高度1010米的孟门要低得多。但是这条道路要解决的难题仍然是这540米的高差。事实上峪河口东侧薄薄的山梁上为一幢宽仅百余米的巨大石墙,薄壁也因此而得名。西老爷顶就隐藏在这幢大墙东侧的一个垭口上,一条规模不太大的断层从这个垭口经过,向东延伸,再一次横向切断山体,在断层的上盘也即山前地带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弧形崩塌山体,该山体的存在,形成了西老爷顶东侧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陡立山坡,蜿蜒的山路沿着这些山坡终达薄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