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业内人士向笔者坦言,智能眼镜的最大痛点是算力和能耗无法兼顾,所以必须采用分体式设计。但即便如此,功能最强的(AR)智能眼镜依然很重。目前,业界普遍认为用户的承受极限是 100 克,而50克以内则是最佳状态。但以目前的科技水准而言,一旦将设备轻量化,其算力和续航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认为,上文的对比和事实已经表明了小米智能眼镜的准确定位:它只是个手机周边产品。另外,笔者认为当下智能手机的发展依然火热,真正的“洗牌”阶段还没到来。在这个时间点上,用一款“眼镜型手环”来宣告自己进入另一个智能可穿戴领域,无疑是最稳健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眼镜的名称里有“探索版”三个字,它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很像当的“瀑布屏”手机,其主要作用是宣布小米有能力作出这种类型的产品,但未必会在近期推向市场,更没指望它与国外大厂的网红产品竞争。
我们的最终结论:小米智能眼镜既不是充满高科技的巅峰之作,也不是扎根市场、快速量产的消费级产品。它就是一个将现有技术筛选后,通过最流行的形式打造出来的“石子”,它的具体用不在于当下市场,而是宣告一个“未来将至”的信号。
写在最后:
近些年,小米公司的产品逐渐去除了当年的“发烧”与“激进”,而是愈发变得“四平八稳”。特别是进入高端手机市场后,其产品布局已逐渐明朗、“搅局者”的光环也慢慢褪去。更重要的是,作为科技领域中的“互联网企业”,小米的话题性也不再领人津津乐道。这一切,对于厂商本身、米粉和普通用户而言,都不是件好事。
另外,大部分人会觉得技术才是科技产品的基础,这话没错,但不全面。要知道,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网化”的时代,一款产品除了要有过硬的质量、足够的实用性以外,还必须具备超强的推广基础。
所以,对于小米本次在智能眼镜领域的“探索”,我们的态度就如下图所示:
------------------------------------------------
扩展阅读:小米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眼镜专利布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早前就申请了数件眼镜专利。除了传统的的智能玻璃功能,新眼镜还将具备一些新功能,包括新的治疗信号发射器和4D检测。这种眼镜的治疗发射器功能将能够进行光疗,这将使他们能够治疗眼疲劳、抑郁或焦虑等精神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图一)
此外,根据智慧芽数据库显示,小米为了方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眼镜,于2015年申请了,公开号为CN104793749B,名为“智能眼镜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的专利,该专利能够大大降低了误操作出现的几率,提高了手势变焦控制的精准度。
(图二)
另外,截至最新,小米及其关联公司在126个国家/地区中,共有240件眼镜专利申请(详见图1),其中,发明专利占97.08%。此外,小米目前的眼镜专利地域布局中,除了小米在本国布局量比较大之外,小米在巴西和俄罗斯也有不少专利分布(详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