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绿地的基建产业营收,在2019年已经超过了房地产。2020年度基建产业营收2334亿元,占比51.19%,至2021年上半年度再提升为55.65%。
根据规章,公司某项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50%,就可以立为主营业务,对应相关行业。
但绿地迟迟不动,最后在2021年底这个“敏感时刻”,更改行业属性,时间点的确引人揣测。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公司已经有两道红线转绿,预期在年内完成三道线全绿,没有必要为规避三道红线专门转行。绿地正在推进二次混改,伴随主营业务的改变,应该进行属性明确。
和绿地转行的动机,同样备受争议的是效果。
即使转行为建筑企业,这个和房地产牵连至深的行业,融资也并不是一往无前。
目前绿地的3.8倍PE,在土木建筑行业中没有优势。
并且,截止2021上半年,绿地大基建业务的毛利率仅5.06%,贡献了79.7亿元的毛利,和地产业务也还有明显差距(地产业务毛利率23.19%、毛利润225亿元)。
这时候,不禁想起一个传言。据说张玉良在指导决策的时候,喜欢说一句话——
“战略性商业决策,百分之百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拍板了。”
在这一次转行的决策中,这个典型的上海男人,似乎又粗犷了一把。
04
65岁,拒绝“被定义”
其实建筑“先出头”,可能连张玉良自己都没想到。
毕竟16年前,他开始构想能让绿地“突破受限”的结构时,物色的第二支柱是能源、第三支柱是金融。
那时候的建筑,反而更像“心头痛”。
因为绿地在20世纪90年代就收购了宝钢建设,它拥有7个国家一级资质,但实力一直做不强。
直到2015年,绿地才开始大举收并购省级建工。
通过混改,绿地陆续将贵州建工、江苏建工、西安建工、天津建工、河南工程局、广西建工、上海水利工程集团等纳入麾下。
2018年,绿地正式成立绿地基建,在2019年改为“绿地大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和绿地很多产业不同,它们独立办公。
绿地大基建的规模,涨到了万亿,张玉良甚至计划“2025年基建营收80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8%。绿地也凭借大基建,首次入围全球承包商250强,位列第九。
二十多年,绿地才慢慢找到了“大基建”这个新身份的认同感。
毕竟,建筑是一个起点不算高、且鱼龙混杂的行业。
在一开始,就有很多人提醒张玉良,建筑行业江湖人多,小心问题缠身。
据说当时张玉良只说了几句话——
“绿地如果决定,要发展建筑产业,那么所谓的鱼龙混杂和江湖人士都是避免不了的,也不用害怕,只要看到核心价值是不是绿地需要的。
总之,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其他的小事情都可以忽略。”
或许,这就是成长于红旗下的那代人,身上特有的气度。
从25岁当上村支部书记,到30出头下海从商;从做城市绿化开始创立“绿地”,到顺势涌入房地产成为开发商;从发展出十大产业,到主营转为基建…
绿地的身份,其实一直在变。65岁的张玉良,也拒绝“被定义”。
因为这一群理想主义的“92派”,深知机会转瞬即逝,不必拘于小节,但必须懂得时代方向,要和政府走在一起。
(参考资料:《势在人为:绿地廿年进入世界五百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