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季基本上都是做六休一,有的人为了加班费甚至连续工作20天。和很多厂一样,通过黑劳务或中介进来的都可能被克扣返费或是社保费用,这家也不例外,听说去年有人因为这事闹跳楼和堵厂门的。
“大家出来打工就是为了钱,血汗钱都压榨,可不得搞事嘛!”
“工会带着搞的吗?”
“工会到底是个啥?”
他们一脸鄙夷地看着我。在他们眼里,工会就和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学生会相似,负责办文体活动,偶尔找工友谈谈心。然而,其中又不乏有想改变者进入工会,但都困于体系庞大环环相扣,不能跳出体系做出本质的改变。
工人有事了不找工会,自己也能解决。比如胖哥在富士康厂工作时因为安检门响了保安拦住了他,他找他车间主任来证明他没顺产品,主任过来直接就问他偷拿什么了,胖哥受不了被冤枉,想干脆大家都不要在厂里干了,就一拳打在了主管脸上,后来发现是鞋套里掉了颗螺丝。类似这样的事,都是不会想到找工会的。
4
关于梦想,大部分工友都会把买车作为他们打工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农民工对买车需求的强烈程度,超过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
在需求面,他们是希望融入城市的一群人,买房太困难,因此有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绝对性的标志。在消费力上,他们一个月最多能省3000元(吃住在厂里只要120元/月),两三个月的工资就够他们支付首付,之后的月供也不到两千,完全在消费范围内。
还有两个侧面的例子:
第一件,有个厂想叫我们合投一个停车塔,原因是他们五年前建成的时候没有规划停车场,现在厂里外道路上停满了车,很多车没地方停塞上了人行道。这些车是从哪来的呢?一问,一半以上的车主都是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第二件,南通的一家弹个车门店,30平方的门店,连展示车也没有,一个月卖了80台车。要知道现在一家300平方的4S店月均销量也只有60~80台。门店有一半的买家都是18~25岁的外来务工者。在弹个车上,只要身份证和驾照,首付3400元,月供两千不到,就能开走一辆雪佛兰赛欧,他们根本不会顾及汽车金融背后的实际利率,和前两年的消费贷现金贷一样,他们都是受诱惑最大的一批人。
宏观上看,2016年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76辆,而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仅为0.14辆。这四倍多的差距缩小,不是靠一二线城市的人多买几辆车能达到的,更大的市场来自于这批占中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劳动者。
在其他消费领域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工资低涨幅小,大城市买房无望。于是他们有钱就消费,钱不够就网贷消费。可以理解为其所有的钱最终都是用来消费的,消费收入比远大于城市原住民,他们的收入最终都转换成了他们的手机、食宿、衣着、娱乐、代步车等消费品。
有人会问他们是否会投资理财?答案是会的,但主要途径都是像余额宝的日息钱包,因为他们接触不到优质的投资品。在他们中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致富途径——买彩票。甚至有工友会制定纪律,每天留一笔钱专门用来买彩票。他们里没中彩的人还抱有希望,而那些被彩票砸中的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下他们后续的生活。
因为时间原因我提了自离,有一个年纪相仿的工友也办了离职,我们聊了聊接下来的去向,不久便分道扬镳了。
临走时他从包里掏出一罐可乐,送别我。

这次调研就此告一段落。
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围绕着他们在招聘、社交、汽车、金融服务、培训等领域的刚需,这个庞大群体背后还有很多痛点等待着被发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