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怎么样(罗点点)
彼时,李凡并不知道,他收到的,其实是国内有迹可循的第一封“正式”生前预嘱。这份预嘱的文本正是来自罗点点的“选择与尊严”网站。
五个愿望的创意,源自美国一份由非营利组织Aging with Dignity提供的,由美国律师协会和临终关怀专家共同编写的“生前预嘱”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
据罗点点介绍,自己会率先在国内推出“生前预嘱”的民间文本,是希望通过这“五个愿望”,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生前预嘱”,什么是“尊严死”,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生前预嘱”实现个人意愿,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尽头选择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保持尊严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权利。
萌 芽
其实在最初,当罗点点和她的好朋友几年前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一个重大的、严肃的、要一辈子干到底的“事业”。“俱乐部听来就不算个正经事。”罗点点说。
罗点点原名罗峪平,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有多年从医经历。
2005年,在一次聚会上,罗点点与几个医生朋友不经意聊起死亡,一致认为,人应该死得漂亮点儿,“我们都不希望在ICU(重症监护室)病房,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
就这样,十几个爱说笑的中年人在一间简陋的老式公寓里,嘻嘻哈哈地宣告“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成立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大洋彼岸,有一根管子正插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养护院里一个名叫特丽的女人身上。植物人特丽依靠这根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其时究竟要不要拔掉特丽的管子的争论,震动了整个美国。
起初,美国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的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另一法院作出相反判决,喂食管再次被插上。
尽管后来不久,佛州最高法院判定,要求拔掉管子。可法案通过才一小时,时任州长立即命令给特丽重新插入喂食管。
整个美国街头都在为特丽“抱不平”。无数人上街抗议示威,要求“给特丽食物”“别让特丽饿死”。
但最后,医护人员还是依照法律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
喂食管被拔掉13天后,2005年3月31日,特丽真的被“饿死”了。
看到新闻的罗点点,陷入了思考,“我当时就在想,如果特丽在清醒时,就签署了生前预嘱的话,就不会有事后那场搅动整个美国的轩然大波了”。
2006年2月,罗点点正式向前迈起了自己的脚步。
在参加了一次名为“掌握生命归途”的讨论会后,罗点点和朋友决定创建中国首个倡导“尊严死”的公益网站,并取名:“选择与尊严”。
网站成立后,她不仅从各个国家地区取经,她还专门向医疗、法律、心理、伦理界的专业人士咨询相关问题。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生前预嘱’,如何建立‘生前预嘱’,从而使“生前预嘱”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变成事实。”罗点点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2009年,“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出了第一个中国大陆居民可以使用的生前预嘱文本“我的五个愿望”。
文本内容丰富也温馨。“我希望定期温水沐浴,所有时间里身体都保持洁净无气味”;“我希望有我喜欢的画或图片挂在病房接近我床的地方”;“我希望临终时有我喜欢的音乐陪伴”等选项都被罗点点网罗在“愿望清单”里。
人们免费注册后填写预嘱,也可以随时登录修改或撤销。她还为网站设计了一棵七彩树logo,树下一片红叶正在随风飘落。“生命的产生和凋零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飘落的七彩叶。”
此外,“选择与尊严”网站每年都会给所有注册“生前预嘱”的人们发一封邮件,叮嘱大家温习一下当年签署的协议,可以随时根据心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愿望。
“因为死亡和爱是太私人的事情。”罗点点说,“我们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事到临头的时候,我们真的要的是什么。”
缓 慢 推 进
“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的创办者,除了罗点点外,还包括陈毅的儿子陈小鲁。他加入这个团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当年没能替父亲作出一个解脱痛苦的选择。
1972年,父亲陈毅在临终时,全身插满管子,医护人员不停地对他进行各种治疗,吸痰、清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