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曾,会意字,读作zēng,céng。甲骨文字形上下结构,上像蒸汽升腾的样子,下为圆形带孔的物件,作用同现在用于蒸熟食物的笼屉。金文字形在甲骨文字形之下多出一个釜(锅)。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曾。曾是甑[zèng]的初文。大致有钵、盆、罐三种形状。本义用于蒸熟食物的有箅孔的陶器。
一、曾字的由来
陶甑(曾),是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土陶之后才有的炊具。陶甑的发明,使人类在吃到烤熟和煮熟的食物之外,又吃到了蒸熟的食物,让后世的人们受益无穷。我国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都有陶甑出土。最早的陶甑,距今超过8000年。
各种形状的陶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底部有一个或者多个圆孔,以便蒸汽透过圆孔蒸熟食物。人们最初在甲骨文上记录这种炊具时,只画出了这种炊具和底部不规则的孔和其上冒出的蒸汽的样子。西周初金文中,在其下添加了烧水的釜的形状。接着,经过篆文、隶书的演变,楷书写作曾。后来,为了强调它是用土陶制成的,又加一个瓦字旁,写作甑。
随着制陶工艺的进步,人们改进了这种陶制炊具,并改称甗[yǎn]。甗的形状,是把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鼎用一个腰连成一体,用时箅子放在腰部。
现在,海南黎族同胞还在手工制作陶甑,并用来蒸米饭。同时,还有用坚硬的杉木或者竹子制作的甑。而大多数人已经不用陶甑蒸饭,甑已经变成了用竹、木或金属制作的笼屉,甚至直接用电饭锅蒸饭。
二、曾字的引申义
《说文解字》认为,曾,词之舒也(曾,表示词义的延展)。因为许慎没有见过曾的甲骨文,因此,对曾字的解释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一)读作zēng
1.用曾(甑)蒸食物,热气蒸腾而上,引申为升腾,高举。(1)屈原《楚辞·九歌·东君》:翾[xuān]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舞姿翩翩像翠鸟升飞,载歌载舞齐声诵诗章)。(2)《淮南子·览冥训》:还至其(凤凰)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后来等到凤凰盘旋升飞到万仞高空,翱翔在四海之外)。
2.曾(甑)放于釜之上,上放盖,引申为叠加,添加。《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此义后写作增,或许是因为釜、盖、曾都是陶土制作的,所以加一个土字旁。
3.釜、曾、盖三种炊具依次向上叠加,一个比一个高,借指人际关系中相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父,曾孙。
(二)读作céng
1.釜、曾(甑)、盖依次放置,引申为重叠放置,堆积。(1)《管子·轻重戊》:有虞之王,烧曾薮[sǒu],斩群害,以为民利(虞舜时代,火烧堆积的野草,消除各种对人有害的东西,为民谋利)。(2)《淮南子》:魏阙之高,上际青云,大厦曾加,拟于昆仑(宫阙高耸,上接青云,楼宇层层,犹如昆仑)。(3)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帘)。此义后写作層,形声字,简化字写作层,会意字,丢了声符曾。
2.虚化为量词。《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九曾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此义,后写作層,简化为层。如,一层楼。